当前位置:读零零>>宣仁太后> 第94章 熙宁变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章 熙宁变法(2 / 2)

其三就是制度问题了。宋代实行的,是中书、枢密、三司各自为政的制度。中书就是中书省,管行政;枢密就是枢密院,管军事;三司就是户部、度支、盐铁,管财政。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早在宋仁宗至和年间,谏官范镇就看出了这个制度的问题。

中书省知道民众的情况,却无法制止枢密院的征兵和财政部的聚敛。当然没有办法的。因为这种制度,原本就是为了削减相权加强皇权,哪个皇帝肯改?高萧萧想到此,自是摇头苦笑。

实际上,北宋财政收入的增长,本身就有问题。从皇祐到熙宁,不过二十年光景,财政收入就增加了百分之十二以上。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哪有这样的速度?显而易见是加重人民负担所致。支出的增长速度就更成问题,竟达百分之三十八以上!如此入不敷出,王朝哪里还能支持得住?

何况神宗还是个志向非凡的人。他自幼便痛心于对辽国和西夏的屈辱退让,焦心于国家的财政紧蹙和朝廷的萎靡不振,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自己的王朝振作强大起来。他多次对高萧萧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又说“国之要者, 理财为先,人才为本”。问题是,到哪里去找既敢于改革又善于理财的人呢?

他当然会想到王安石,而且只会想到王安石,他和她虽名为君臣,但气场相投。王安石也是一个志向非凡的人。神宗知道,早在先皇时候,王安石就给仁宗,进过万言书。不过洋洋洒洒地万言书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王安石其实也明白,改革时机未到。于是,他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甘愿赋闲在家,读着史书。

高萧萧知道王安石和小神宗之间,有着一段著名的谈话!熙宁元年四月,神宗问王安石,要治国,何为先?王安石说道:“择术为先”。神宗便笑了一笑,又问:“王大人,你看唐太宗怎么样?”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居然回答说,要做就做尧、舜,做什么太宗呢?这当然很对仲针的胃口,从而就下定了仲针要变法的决心!”

小神宗是个鬼灵精,他的决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道理之一,就是王安石志虽志大而才不疏。小神宗曾问王安石,说大家都说你只懂理论(但知经术),不懂实践(不晓世务),是不是这样?王安石回答说,理论原本就是指导实践的(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只因为后世所谓理论家都是庸人,这才弄得大家都以为理论不能用于实践了。

这很在理,也是实情,但神宗仍不放心,又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至此,君臣二人的思想完全一致。宋神宗圣意已定:改革变法,非君莫属。王安石也当仁不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王安石没有说假话。只要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出他的新法不但有道理,而且也是可行的。王安石的新法可分为四类。一是救济农村的,如青苗法、水利法;二是治 理财政的,如方田法、均税法;三是二者兼顾的,如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四是整饬军备的,如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这些新法,如果不走样地得到实行,神宗皇帝朝思暮想的富国强兵、重振朝纲,就不再是梦想。

但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没有想到,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

反对变法的头号种子便是司马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