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之外的那方石崖上,澹台长明不知从何处拎出一枚青色酒壶,饮上一口,心中有着十分欢喜十足欣慰。
但凡世间剑士修行剑道,无论剑术剑法如何千变万化,也不管是斩杀邪魔的法剑,还是直指仙剑大道的道剑,总逃不开“气意”这两字。
剑道九十九座高峰,有统摄天下剑器的王道剑,有杀伐气焰滔天的霸道剑,更有晦涩深奥的天道剑。可是即使你登顶剑道巅峰,最后也只有两条路途可走,一是学那一剑斩出个星垂平野阔的剑气无匹,二是走那一剑在手万兵俯首的浩然剑意。
剑气剑意,便是剑士的终生追求,剑道九十九中的极致。
先有春秋剑阁公羊子,一气杀仙斩龙;后有剑祖李纯阳握剑立大誓,荡除天下群魔。
这两人,就代表了天下的两座剑林。九十九座高山,修法修道,成王成霸,最终也不过是蓄气养意,殊途同归而已。
而如今,那浩淼竹海里的一袭青衣,便是悟通了世间百万剑士苦苦相求而不得的剑道气意。
大凡物有不平则鸣,心有不平气意不顺如何?
拔剑斩之!
剑士为何不修三千大道正法,不求长生不朽飞升大道,却能靠掌中三尺青锋,斩灭气数因果,抵抗天地雷劫,最后御剑登仙门?
根袛便在于剑士心中那生生不息的浩然气意。
天地有浩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上古儒家有圣人,可言出法随,一言定山河,一语惊鬼神,法天象地,一举一动与天地共鸣,举手投足便是雷霆天威。
这儒家的修行与剑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剑士胸中那股生生不息的剑气剑意是一道鸣不平的心意,心意不平,念头不通达,以剑顺气意便是剑道的精义,而儒家稍稍不同,剑士只是为世间斩不平,为己身顺心意,而儒家则是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准则,有能者匡扶天下,无力者便独善其身,有天地浩然正气孕育胸间。故而这儒家先是出了周游列国将读书种子播散天下的陆夫子,后有了那位读书一甲子便超凡入圣的张圣人。
儒释道三教,到达高深境界参悟大道妙理大都离不开这精气神意的孕育演化。
随着上古大世衰亡,诸子百家风流云散,上古儒释道,也早已沦为凡尘,道统根袛断绝百年,儒家曾经盛行的稷下学宫,曾经的三千弟子七十贤人都俱往矣,蔚然大宗辉煌已被雨打风吹去,世间有读书士子,有浩然大儒,却已不见那正气贯星斗,一言定山河的风流儒圣。佛门道教也是如此,佛门的一场无妄争斗,与兵家白皇山两败俱伤,西土佛国消散天地,俗世中现今僧人百万众,可那些智慧根性上佳苦无法门修行的大和尚,一生信佛念佛礼佛敬佛,却终生不见佛,何其可悲!顿悟一说对于修行来说终究太过虚无缥缈。道教清修者众多,崇黄老之术,慕长生道法,可就算你通读三千道藏,明白大道至理,无其径入门,不通关窍又有何意义。
如今修行界大都走以力证道的法门,境界道行俱足,神通法术威猛,就能硬生生的打破虚空见大道,这样修行,前期破境极快,可是到了返虚真人的境界就开始攀升艰难,再往上的重劫仙人更是渺茫,任你法力通天大道境界不足照样还是得陨落在天地雷劫之下,故而这八百年来,前后证就天道白日飞升的绝世人物加起来也不过一手之数。
澹台长明很是欣慰,剑士修剑道,驭剑不难,可能御剑者才是真正的万中无一,别看只相差一字,这境界可就是天壤之别。驭剑境界不过只是能千里飞剑取人首级的斗阵小术,远远不及御剑宗师可以一剑摧断江河,甚至是斩仙杀龙的无匹境界。
驭剑御剑这两重境界为何有着天地之隔,正是蓄气养意的差别,气意这种玄虚之物,不能言传,也无法身教,只能靠自己揣摩领悟,有人观沧海悟剑,有人看大河悟剑,有人看日出东方悟剑,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都是饱览这天地之间的壮美山河,平常书生偶然登顶高山,会当临绝顶,看尽山下的秀丽风景,心生感悟,胸中浩气便会激荡不平,引动天地气机,付诸笔端成文章诗赋,就可流传千古。这对身为凡夫不懂修行的书生士子并无裨益,可是让那些胸中气意十足的宗师剑士看到,如若契合自身剑道,便能从中大受恩泽,感悟剑道。据说剑祖李纯阳正是因缘际会看见一副大秦练气图,才开悟入道,成就无上剑仙境界的。
如今这一道世间剑士终生苦求的剑气剑意居然被左千炀在这剑池竹林中领悟,叫澹台长明如何不喜?一朝意气生,百年剑仙成,这话虽有些夸大嫌疑,可是心胸有意气,晋升御剑大道就是十拿九稳之事,不能说百年之后,能稳稳站在剑仙行列,可毕竟也是半只脚踩进了门。
“意气风发,这才是我辈剑士的风采!”
澹台长明长笑一声,转身离去,一边走着一边饮酒轻吟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昆仑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