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企业家的思维盛宴> 第31章 竞争之道,思维创造优势(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竞争之道,思维创造优势(7)(2 / 3)

面就一目了然,这种信封现在仍被用于电话账单或是产品促销;为了保密,人们常常用信封邮寄重要文件,但这样,邮寄的成本很高。井村公司通过不断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通过改变明信片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顾客的邮寄成本。他们在明信片上加了一层使内容绝不曝光的贴纸,这样,明信片也可用来处理重要文件。现在大多数日本银行仍然使用这种明信片,把金融卡密码寄给客户。

为了不断地改进公司的产品,井村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筛选创意,这个委员会由15名20岁左右的年轻员工组成,他们思维活跃,能快速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委员会每月集会一次,讨论各种创意与市场潜力,并开发专门技术。井村公司通过进行细节创新,开发了难以数计的创意,使公司依靠信封、明信片这些小商品,创造了上百亿日元的骄人业绩。

像井村这样致力于不断进行细节创新的日本企业不胜枚举,这也突出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特点。这对中国企业家而言,有非常强的启示意义。中国的市场容量和可开发的产品,比日本要广阔得多,关键在于,企业家是否能重视到细节,能否构建细节思维,通过细节思维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力。

“现在唯一的垄断性资源,我觉得就是创新,这种无形的资源是别人所没有的。”远大空调总裁张剑这样说。可以这样讲,创新也必将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内容,我们不光要在技术、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这种垄断性资源运用到企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王永庆:细节思维成就亿万富翁

从米店小老板到亿万富翁,这是多大的跨越?这就是亿万富翁王永庆一生的跨越。王永庆和李嘉诚一样,是典型的东方商人,他们的经商智慧,就是善用细节。王永庆的细节思维值得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家借鉴和学习。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异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小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没有任何优势,新开张时,生意冷清。

当时,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也没办法搞零售。那些地段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地处偏僻的米店买货。即使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效果也不太好。

王永庆觉得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转变思路,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很快,王永庆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切入点。当时的台湾,农业技术落后,稻谷收割后都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就使一些杂物掺杂在米里。用户在做米饭前,都要淘米,用起来很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商机。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有了信誉,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同时,王永庆也进一步改善服务。当时,用户都是自己买米,自己运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就是很麻烦的事。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很快为他赢得了市场。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主动送货上门,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王永庆正是通过运用细节思维,把握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台塑集团这一企业帝国,王永庆也由此成为一代商业领袖。现在的台塑集团横跨多个行业,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王永庆的特点就是精于细节,适应市场。他不墨守成规,善于从细节中发现市场,并及时采用新办法解决问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