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家在提到这些问题时,往往气愤地说“管理太乱了”、“员工太没有责任心了”、“素质太低了”,问题真这么简单吗?其实,过度强调细节的作用,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员工为什么不重视细节?难道仅仅是没有责任心吗?管理者有没有责任呢?当我们把问题进一步分析后,就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缺少细节思维。我们很多企业家一提战略,就是宏大叙事,就是战天斗地,就是争创一流、走向世界。有宏大的志向和使命感并不为过,问题在于,企业的领导者缺少一种精细的精神和思维,没有将这种思维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上去。
因此,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什么决定细节呢?是思维。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认真地反思,有没有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有没有解决每一个细节问题。要知道,所有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他们不但在持续地创造奇迹,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地坚持从细节出发,从持续的基础管理做起,不断地优化流程,不断地改善管理水平,不断地以最朴素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层面。
企业家要有细节思维,并不是要企业家事必躬亲,而是要企业家具备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具备持续管理的管理素质,通过强调细节,使企业文化能够持久地影响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成功要靠实力,管理要靠细节
有很多企业家不重视细节思维,不重视基础管理,结果导致企业破产。科利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科利华,曾是一家在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名噪一时的软件企业。但是2005年,科利华却不得不将位于北京上地东路33号的科利华络大厦以7000多万元的价格拍卖。科利华的失败就在于企业家缺乏细节思维,忽视了基础管理。
1991年,宋朝弟创建科利华电脑有限公司。同年该公司推出“CSC校长办公系统”,采取“买软件送硬件”的营销方式,迅速打开销售局面。1994年,“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成功面市,第一个月就卖了2万多套软件。1998年,科利华通过两次事情,声名鹊起。
一是科利华举办首届“CSC赴美夏令营”,选送18名中学生去美国考察,这在国内引起轰动。科利华通过这一事件,迅速积聚了人气,公司也一炮打响。另一件事是该公司斥资1亿元推广《学习的革命》一书,使之创造了图书行业100天发行量突破500万册的发行奇迹。
《学习的革命》的热销,使科利华走向辉煌。然而,也许是宋朝弟通过营销炒作尝到了甜头,在企业此后的经营管理中,科利华在基础管理方面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科利华野心勃勃,其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微软,然而其管理、决策和运营模式却无法适应一个大企业的需求。所有的决策都由宋朝弟一人独断。据一位离开科利华的中层市场管理人员说:“离开只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我不能把一生都交给科利华。作为民营企业出身,科利华管理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的,管理的基本制度也不健全。”
但科利华的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所存在的管理缺陷,而是忙于扩张,将企业的发展目标调整,结果偏离了企业所熟悉和擅长的教育软件这一领域,最终科利华衰败下来,直至走向破产。
科利华的衰败说明:一个企业不能仅仅依靠炒作和营销获得成功,而要依靠持久的细节管理。作为企业家,一旦忽略了企业的细节管理,忽视了建立一个稳定的组织框架的重要性,企业就会失去持续的发展动力。
其实,任何企业的竞争,都必须归结到实力的竞争上,中国作为全球一个急速变革的市场,企业成长的空间和困难都非常大。在企业的发展初期,企业家要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积聚实力,生存下去,这是当代中国企业的共同需要。只有通过持久的基础管理,打造稳定的企业组织,企业才能经受得起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才能在竞争中保持足够的韧性和弹性。
创新从细节做起
每个企业家都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有几个企业注意到创新要从细节做起,要进行细节创新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企业家要向日本企业学习。日本由于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产品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日本企业异常重视对生产经营中的每个细节进行创新。
在细节创新方面,最典型的公司是井村信封公司。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信封公司应该没有什么利润吧,这有什么值得创新的。日本的井村信封公司就通过别人无法注意的细节创造了一个企业帝国。
该公司每年生产的信封数量达四五亿之巨,其年营业额高达两百多亿日元。井村信封公司在行业中建立起领导者的地位,靠的就是旺盛的开发能力与源源不绝的创意。
40多年前,井村公司就不断地在信封和明信片的创新设计上动脑筋。他们研制发现:在信封中央开一个洞,用热处理方法将透明的塑胶套与信封黏合,使收信人的姓名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