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材料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反映耗费水平的高低,故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进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反映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故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例7-11】本月实际产量300件,使用工时75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1575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4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2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750×1575750-2)
=750×(2.1-2)
=75(元)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750-300×2)×2=150×2=300(元)
验算: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变动费用-标准变动费用1575-300×4=375(元)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75+300=375(元)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实际支出与按实际工时和标准费率计算的预算数之间的差额。由于后者是在承认实际工时是必要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弹性预算数,因此,该项差异反映耗费水平即每小时业务量支出的变动费用脱离了标准。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于实际工时脱离了标准,多用工时导致的费用增加,因此其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2.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有“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两种。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不同,不因业务量而变,故差异分析有别于变动费用。在考核时不考虑业务量的变动,以原来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即视为耗费过多。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例7-12】本月实际产量3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1068元,实际工时为750小时;企业生产能量为500件100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3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1.50元\/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0681000×1.5=-432(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00×1.5-300×2×1.51500-900=600(元)
验算: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1068-300×3=168(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432+600=168(元)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要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依前例资料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1000-750)×1.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