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世界级企业是苏宁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国店面要达到至少3 000家,并将建成覆盖全国2 000多个县级和发达地区乡镇市场的连锁网络以及50~60个物流基地。而此前的20年,苏宁后台配送能力的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建设、前台店面标准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为中国连锁发展树立了标杆典范。面向未来,苏宁能不能把这一成功的模式进行广泛的复制、移植并进一步创新,关键在于有多少人才、多少个团队组合能准确地理解和执行既定的模式。
带着这样的思考,张近东发现,中国民营企业谈接班人,通常是将企业的未来,寄托在某一个能力极强的接任者身上,希望复制一个“领袖”,而西方很多经营上百年的企业,接班人是一个团队,并且一批接着一批。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许多人都知道,企业管理应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有从塔底到塔尖,每一层级都有胜任的管理者,企业才有可能从优秀到卓越。但到了考虑接班人时,常常会把目光只聚焦在某一个人身上,评估他的个人能力和诚信,忽视了团队,忽视了不同管理层。因此,在苏宁接班人计划的实践中,张近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接班人不能是某个人的接班,而是人才梯队式的团队整体性的接班,要想成为“百年老店”,除了培养选拔高层各管理岗位的接班人,还需要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中低层岗位的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年苏宁持续不断地输送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所需要的人才。
作为接班人的“主力军”,“1200工程”的大学毕业生,从进苏宁开始,就被纳入到人才梯队的培养体系,整个成长和发展的路径清晰明确。针对人员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需求,苏宁制定了明确的接班人梯队建设规划,即“EAB梯队模型”。
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经过1~2年时间的磨炼,其中的优秀者将成为各体系部长级的核心中层管理干部,进入到B梯队行列;
对进入到B梯队的管理干部,集团再通过1~2年的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的经理级核心管理干部,进入到A梯队的行列;
对进入到A梯队的干部,集团会予以重点培养,再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其晋升成为公司高层管理干部,进入到E梯队,即高管梯队行列。之后经过不断的提升,最终成为集团核心高管行列。
总经理梯队主要是针对子公司和营运部门的。总经理是综合性人才,每年主要从采销体系选拔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列为总经理候选人进行培养,考察和管理。
而“1200工程”员工,在进入到企业之后,大致按照以下的路径发展:
在职务级别上,“1200工程”员工进入公司2~3年内,80%以上的人员成长为部长级以上中层管理骨干。一个“1200工程”的本科生,只要自己不放弃,工作努力,7年就可以做到正经理。苏宁现在的15万员工中,正经理级别的只有500多人,这绝对是公司的核心成员!
2010年7月27日,苏宁高管层进行了一次大调整,“70后”新生代掌舵苏宁:1971年出生的金明出任新总裁,走向前台;1972年出生的孟祥胜留任副总裁,分管苏宁的战略规划、组织体系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977年出生的苏宁董事会秘书任峻擢升为董事兼副总裁,分管苏宁的财务战略与规划、信息体系建设。而这三位“70后”,除了孟祥胜外,任峻是出自“1200工程”体系,金明则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苏宁,在苏宁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接班人的标准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的道理,创新也是一家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源。张近东认为,作为苏宁的接班人,必须是懂得经营和创新的人才,这是苏宁选拔接班人的标准。
作为零售商,苏宁每一天的工作都跟采销有关。谈到采购,核心的问题是商品和采购模式,过去是很简单的,工厂说卖什么,多少钱卖,商家就照着卖。苏宁与厂家谈判的焦点在什么地方?在扣点上,一个点,两个点,反反复复地讨价还价,就看谁的水平高,要到最多的扣点。这种方式如果不改变,利润空间就那么多,成本在涨,市场价格在跌,厂商合作能双赢吗?当然不能。于是苏宁采购谈判的焦点不再集中在利润分配上,怎么做呢?首先把蛋糕做大,面对消费者怎样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增加了自然“你有我也有”。于是对商品的研究不再只是生产厂家的事情了,苏宁也要主动承担商品的研究和规划。这就是懂得经营。
零售企业与供应链之间,很多成本和资源投入是重叠的。这里有没有要创新的?怎么创新?苏宁又提出双方合作、共同优化供应链。比如通过B2B交换库存信息,库存信息共享,厂商可以根据销售预测下生产单,苏宁也可以根据厂方的库存来调整销售节奏。促销也是一样的,厂家有一部分促销费用,苏宁也有一部分促销费用。营业员方面,基本上是一个品牌配2~3名,如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