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4)(1 / 3)

站得高才看得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胜者为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企业不是学校,不能等着别人来教,应该主动去请教去掌握,通过学习达到做好事情的目的。

下面这篇“1200工程”员工集训后的总结,或许更能说明他们从大学到企业、从天之骄子到明星员工、从激情理想到脚踏实地的转变——

作为“1200工程”的新员工,之前熟悉的是课堂的授课模式,希望在企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但作为公司员工,其根本职责就是做好工作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所有“1200工程”员工都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摆脱学习观念,树立做事的思想。

首先,保留学生的实习心态是一种定位的错误。不可否认,在工作中,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1200工程”员工不能一直把自己当成学生。企业最重视和尊重的人是那些能够快速解决各种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学习没有实干能力的人。因此,必须适应这种形势,重新设定自己的角色,尽快融入部门和岗位,用工作表现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其次,学会了再去做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有些“1200工程”员工畏惧接受新的复杂的任务,只肯接受轻易就能做好的事情,缺乏自信心,不敢接受挑战,对于勉强才能做好的事情,总是担心没有能力去做;对于超过自身知识范围的任务连做的胆量也没有。业绩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只有做事才能出成绩,没有学会只是平庸者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做事讲求结果,要对事情负责。只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工作,是一种既对公司也是对个人不负责的表现。苏宁是高速发展的企业,这就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才能力争上游,为公司做出业绩,为个人求得发展,否则只能被这种发展的加速度所淘汰。

当然,摆脱学习心态,树立做事思想,并不是否定学习的作用,而是摆脱学校式的学习,实行工作中学习,在进步中工作;摆正学习和做事的位置,学习和做事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但是做事是目的,学习是手段,绝不能本末倒置。而且在企业里做事,出成绩更为重要。现阶段,要把学习的方向锁定在企业发展和自身工作需要上面,避免盲目学习,以免浪费工作时间。一个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要想留在苏宁,首先必须做事;要想把事做好,首先要学习做事。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1200工程”员工应该做到这一点,树立做事的思想,认认真真地从小事、简单的事做起、做好,才能做大事、做事业,对自己、对企业负责,完成公司下达的目标。当超出领导期望地做好一件事情时,哪怕是小事,也会令人刮目,让领导放心。做事干练的人才会被委以重任。

人人都盼望长大,何为长大?这就是长大。

优秀是锤炼出来的

金明,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每一次飞跃,从一名普通大学生走到今天集团总裁的岗位。1993年他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业务员做起,拜访过海尔、长虹、美的、TCL等国内大型电器生产企业,不但在不同产品类别的销售一线冲锋陷阵,而且几乎经过了苏宁内部所有层级的历练。

2005年以前,“1200工程”员工得到的认可,是因为肯干、上手快。当时,苏宁通过社会渠道招了很多员工,也招了很多的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一对比,在工作的投入方面,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明显比“1200工程”员工差很多。从这一点上,张近东意识到,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和认可的角度看,“1200工程”员工比社会招聘人员要强。

2005年以后,“1200工程”员工得到认可,是因为对企业文化认同,敬业、投入,做事踏实。随着信息化上线,计算机系统包括苏宁自身经营管理的体系、流程、制度也越来越明确固化。以前工厂做业务的人员进入苏宁,试用期三个月过后就能够上手操作了,现在工厂一个业务员到苏宁来做营销,没有一年根本搞不清楚苏宁的体系、流程及其操作规范。这时,社会招聘人员在工作经验上的优势没了。而且,因为他们在其他企业做过,思想意识上难免有固执己见的弊端,而大学生没有这些人生经历,服从性、统一性反而较强。通过综合比较,苏宁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培养比社会招聘人员要划算,更快,更为合适。可以这么说,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赛跑中,最终,“1200工程”员工以他们巨大的潜能,获得了胜利。

到2008年,全国各地的苏宁子公司和部门对“1200工程”的认可度达到空前的统一。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张近东就隐隐感觉到,随着“1200工程”员工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大,占据了越来越多管理岗位,甚至有一些是很重要的管理岗位,带给企业的负面的东西,也慢慢浮现出来。比如:

虚耗加班。“1200工程”员工非常敬业,加班绝不偷懒,但是当企业规模变大,层级越来越多,“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