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5)(3 / 3)

长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变革的过程。但是苏宁的创新与变革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是强调组织化的创新变革和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计划的创新变革。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苏宁思想库的苏宁大学,最能产生创新变革的思想,而担当各级领导职务的学员同时又是创新变革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进者,他们的思想、职责、职权与执行力,是苏宁创新与变革最为关键的因素和保证。因此,苏宁大学自然就成为企业创新、变革的策源地与推进器。

苏宁大学在办学上将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员来源的开放性,不仅面向苏宁内部,还将面向苏宁的合作伙伴以及社会一般性企业;二是师资的开放性,苏宁不仅要培养内部讲师,更要整合全球最优秀的师资资源。苏宁将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重量级的教授专家将受聘担任苏宁的客座教授、讲座教授,而在苏宁大学中设立的苏宁中央研究院,也将面向国内外发布研究课题,招聘长期和短期研究人员。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研究,是苏宁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有力保证。

二是互动性与实践性。

在苏宁大学的教学中,问题研讨、师生互动将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与要求。张近东希望,苏宁大学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地方。带着问题学,学习的成果要立即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张近东说:“作为企业办的大学,苏宁大学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苏宁的发展来展开,我可以不惜重金投入,但我同样关注和珍惜每一分钱投入后产出的效果。”

三是科技化。

从信息化建设中受益良多的苏宁,非常重视现代科技在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使用。高效、快捷、大容量的资料收集、储存、调用与展示系统,可以让每一位学员随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实战化的模拟教学系统,让学员有身临其境的实战感觉;资源平台上遍布国内外的雄厚师资资源,可以让学员很方便地聆听大师们的声音,与大师们进行直接的思想学术交流。

科技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这就是苏宁大学力求做到的。

为了真正把苏宁大学办成国际一流的企业大学,苏宁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建成后的苏宁大学,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高科技学习方式的运用为一体,仅培训楼就有六层,一层为大厅、报告厅和会议室,二层为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三、四、五层格局相同,为培训教室、研讨室和公共休息区,六层为办公区。这样一座培训楼可以同时容纳近千人进行培训。

教室按功能分为报告厅、U形教室、弧形教室、沙盘教室、研讨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和活动教室几种类型。其中,报告厅可容纳200多人,主要用于大型讲座、报告。它采用扇形设计,布局为阶梯形,整体氛围大气、庄重。

图书馆是学员、讲师阅读书籍、自学的场所,苏宁大学的图书馆营造了“安静、轻松”的氛围,图书馆的整体色调统一为暖色,给人以柔和的视觉感受。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外,苏宁还特意建造了电子图书馆,更加方便学员们阅读电子书、查询信息。

通过对苏宁大学的使命定位、功能定位、教学思想与模式、硬件配置的了解,苏宁大学给我们留下两点很深的印象:

第一,在高度上,苏宁大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或放大规模的内部人才培训机构,其所发挥的实际功能和作用类似于中央党校加黄埔军校。毛泽东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张近东也是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苏宁大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宁大学影响和决定着苏宁的未来。

第二,在实用性上,没有华而不实甚至作秀一类的东西,一切都是紧紧围绕苏宁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的。可以说,在这里,将会有许许多多“哈佛学不到”的东西。

从对内对外的影响力上来看,可以想象,也可以期待,苏宁大学将会成为苏宁品牌中最为亮丽耀眼的一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