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5)(2 / 3)

人才培养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组织化、持续化的要求而决策成立的。在张近东看来,过去人们对企业内部办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不充分的。社会上的大学等培训机构,不管它的水平有多高、服务有多好,都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个性化、定制化、过程化的要求,因为它们进行的都是通用化的培养教育,而不是针对某家企业甚至某个特定部门、特定岗位的需要进行的企业个性化培养教育。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入,企业中的许多非关键性的工作可以外包出去,而企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不能也无法外包的,不仅如此,它还应该成为整个企业运作中最为关键的资源和环节。张近东在有关成立苏宁大学的报告上重重地写下这样的批语:“百年苏宁,必须有自己的大学才能实现!”

张近东作为苏宁大学的校长,亲自审定了苏宁大学的校训:

苏宁大学,面向高管、面向未来,培养苏宁事业的经理人。

事业经理人,当立足企业成就事业、执著拼搏、开拓创新,勇于承担终极责任。

唯有这样的干部,才是苏宁事业的接班人、百年基业的领导者。

苏宁大学的校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句话是阐述苏宁大学的使命定位。由此可以看出,苏宁大学的培养对象是企业高管,培养的着眼点是面向未来,服务于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培养的目标,是成为苏宁事业的经理人。

第二句话是阐述事业经理人的标准。从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精神风貌、责任态度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第三句话是阐述苏宁事业经理人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只有事业经理人才是苏宁事业的接班人,才能成为百年基业的领导者。

事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一字之差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在苏宁事业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价值。

苏宁大学的功能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库

张近东认为,意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领先,是行动领先、结果领先的前提。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两个轮子:一个叫思想力,另一个叫执行力,思想在前,执行在后。苏宁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埋头苦干,但不是蛮干、瞎干、无目的地干,苏宁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企业大学正是产生思想的最佳之地:一方面,企业外部各种最新的信息、知识、观点和理论在这里汇聚传播;另一方面苏宁内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从经营管理第一线带来的活生生的感悟、经验和问题也在这里汇聚。这两方面的东西在企业大学里聚集、冲撞、激荡、整合,必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思想火花、远见卓识。因此,苏宁大学应该也必须成为苏宁的思想库。

一句话,苏宁大学将使苏宁成为一家更有思想的公司,一家思想竞争力更为强大的公司。

第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熔炉

苏宁大学将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分级分类,设置相应的培养体系,进行专门的高级人才的培养。

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苏宁大学主要进行的是人才梯队的培养,围绕承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即晋升而展开;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熔炉,苏宁大学主要是对现职中高级干部进行循环性回炉式培训,即针对他们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问题研讨式的培训,同时,把行业内外最新的知识、思想提供给他们,避免他们因忙于日常事务而导致思想老化、技能方法陈旧。此外,针对一些已在一定领导岗位、业绩突出但因历史原因没有经过系统的高学历正规化教育的干部,提供学历化、系统化的素质教育,如开设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班。

不仅在干部学习培养上,未来在干部的考核和晋升上,苏宁大学都将承担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针对考核不同的结果,各级干部必须回到企业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而学习的态度、能力与结果将会成为干部任职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所有干部每年都必须有一段时间脱身到企业大学里学习,这项要求将成为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

苏宁大学规划,未来在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面向苏宁,还要面向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扩展到社会上的一般企业,为行业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上作出苏宁的贡献。

第三,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宣传的平台

苏宁历来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张近东认为,企业文化不能光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由外在的强制要求变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动。苏宁企业大学的育人,首先是文化育人,每一位进入苏宁大学学习的人,都应该也必须是苏宁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作为苏宁各级领导干部,在这当中的影响和作用就更大。

苏宁大学不断挖掘、总结和提炼苏宁企业文化,形成规范化的材料,以各种形式在企业内外进行有效的传播。

第四,企业创新、变革的策源地与推进器

苏宁是一个高度关注创新、变革的企业,可以说苏宁的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