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跌荡一百年(上)> 第55章 第三部·1937沉船与拯救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第三部·1937沉船与拯救 (4)(1 / 3)

也是在这段时间,各方政治力量角逐上海滩,像虞洽卿这样的老牌商界头面人物自然是被拉拢的对象,他又收到了夹有子弹的恐吓信。这是他继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之后,第三次遭到政治势力的生命威胁。在诡异和动荡的乱世,企业家总是被要求选择立场。虞洽卿于1941年春离沪去了重庆。1945年4月26日,他因急性淋巴腺炎突发去世,弥留时遗嘱捐献黄金千两,“用以支持国民政府抗战”。虞氏殒后,国民党政府赠匾额一副,上书“输财报国”四字,此匾迄今仍悬于浙江省慈溪市东郊伏龙山下的虞洽卿故居。数十年后,虞氏事迹寂为人知,其老宅倒是因建筑精巧而成当地的“重点保护文物”,偶有游人踏春参观,仰见此匾,只当是一块称颂亡者的寻常俗物而已。

荣家兄弟决定一走一留。上海沦陷后,他们的生命面临危险,毕竟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他们一直是日本纺织和面粉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敌人。两兄弟决定分担去留,较为温和、一直驻守无锡的荣德生到上海主持总务,大哥荣宗敬先离开躲避一下。

1938年1月4日深夜,荣宗敬从荣公馆的后门出走,乘上轿车疾驰在黄浦江边,在月色掩护下登上小火轮,悄悄逃往香港。一个月后,65岁的他因焦虑过度,导致脑溢血突发,不治而逝,临终遗言曰:“那些厂子,来之不易,千万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你们好自为之,善自为之。”他的灵柩一直没有入土,直到1943年9月才下葬家乡无锡。战争期间,荣家在上海、江苏的所有面粉、棉纱工厂,除了租界内的申新二厂、九厂之外,或毁于战火,或被日本公司接管,或遭浪人砸毁,全无幸免。

此时,战火由北而南,沿东南海岸线残酷蔓延,这一线正是中国商业经济最为繁华之地。自1870年的洋务运动以来,这个国家所积蓄的商业财富几乎毁于旦夕。

【企业史人物】

南洋兄弟

1937年4月,宋子文“受邀”出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他接管众多知名本土企业的杰作之一。这一天,距离南洋创办人简照南(1870~1923)猝然去世已经有14年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族烟草企业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与全球烟草大王英美烟草公司分庭抗礼,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战绩,最终却还是免不了寥落的下场。

1881年,美国工程师詹姆斯·邦萨克发明了连续生产型卷烟机,这直接带来了现代烟草业的繁荣。据称,一个名叫詹姆斯·杜克的美国企业家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我拿地图来”。当地图展开之后,他翻看的不是地图,而是下面的说明,很快他发现了一个传奇般的数字,“人口:3.4亿”。杜克说:“那儿就是我们要去推销香烟的地方。”他指的“那儿”,当然就是中国。用人口数量来想象中国市场的辽阔,这是西方企业家的一个习惯。杜克创办了英美烟草公司,它很快成为全球烟草业的霸主。1902年,英美烟草在上海陆家嘴设立工厂,开始了杜克期盼中的远东征服。它在上海、汉口建立了大型的烟草厂,其雇工在1915年达到1.3万人,是西方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工业企业。它在华北平原种植了数万英亩的美种烟叶,有30万户共约200万农民以此为业。英美烟草还建立了令人吃惊的、细如血管般的销售体系。1907年,一位记者在河南开封采访时看到,“整个城市布满了成千上万张耀眼的广告”。另一个记者则在西安看到,“城门上、城墙上、大街小巷的每一堵墙上,衙门前柱子的砖头底座上,处处都贴满了英美烟草的巨幅广告宣传画”。

第一家本土烟草工厂是盛宣怀于1903年创办的三星烟厂,它很快被英美烟草兼并了。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1875~1957)兄弟以10万元股本在香港创办南洋兄弟烟草,这是一个设备简陋的小工厂,只装备有一台烤炉、一间烘房、一台发电机、两台磨刀机和四台卷烟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的简氏兄弟家境贫寒,自幼就出洋谋生,曾在日本办过瓷器店和航运公司。南洋烟草一创办,就被英美烟草打了一个“下马威”。英美烟草向香港法庭指控南洋“白鹤”牌香烟从包装到商标图案都与英美烟草的“玫瑰”牌香烟相似,南洋败诉,被迫公开焚毁所有印好的商标。公司在1908年宣告清理拍卖,之后,简氏兄弟再度筹措资金重新登记开工。在其后的数年里,南洋烟草一直在新加坡、印尼等南亚国家销售。直到1915年,简照南认为时机成熟,开始拓展广州市场,于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商战开打了。

英美烟草使用了一些很恶毒的竞争手段。它暗中买进大批南洋香烟,储藏起来,等到香烟霉坏了,再廉价向消费者抛售,这让南洋的名誉大大受损。英美烟草还投书报纸,指责南洋依赖日本的原料、机器和技师,是由肮脏的日本资本扶持起来的。此外,它还向香港法院指控南洋伪造英美烟草的商标,并散发传单威胁所有的经销商,警告他们如果销售南洋烟将被“拿官究办”。

简照南的对策也颇为强硬,他对付英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