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实,习勤耐劳,不入党会。誓愿八条,甘心忠守,违反其一,天诛法谴。”
模范团作为袁家亲兵,效忠宣誓是全体官兵必须参加的活动。
奉天本溪湖煤铁公司制铁所投产。制铁所于1913年开工修建,1914年12月竣工,是日开始生产,日产生铁130吨。1917年12月第二座熔铁炉投入生产。
江苏省教育会报告西方各国在中国办理教育情况。报告说,欧美国家在中国举办的学校有:初小4138所,高小1438所,中学176所,大学36所,师范40所,传道学校143所,工艺学校50所,医学学校43所,总计学生人数438927名。
1月15日政事堂制订《留学生甄拔考验规则》。该《规则》共八条,规定在政事堂内设立留学生甄拔考验委员会,由国务卿兼任该委员会委员长。考验分三种方式:第一试,试国文一篇,外国文一篇;第二试,试专门科学,可自行选择用何国文字答题;第三试,口述考询学问事业。第一试中,每篇满60分者为及格,第一试及格后才准许参加第二及第三试,平均分满90分者取列超等,满80分者取列甲等,满70分者取列乙等,满60分者取列丙等。次月22日,政事堂组织留学生甄拔考试初试。后经复试及两次口试,于3月19日揭晓,分超、甲、乙、丙四等共录取学生151名。
财政部成立币制委员会。任命章宗元为委员长,规定今后有关币制的一切重要问题,都要交付该会讨论决定。
1月16日袁世凯特任蔡锷为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于22日上任,着手筹建全国经界局。经界局设督办1人、帮办1人、秘书2人,下设清丈、总务两处和六科,是北洋政府掌管全国土地调查、测丈、登记的最高机构。1916年裁撤,1919年复置,1920年又撤。
1月17日财政部制定《勘报灾歉条例》,对各省勘报灾歉的办法作了统一规定。
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上年12月末,日公使日置益回国接受了关于对华“二十一条”交涉的秘密使命后,返回北京任所就立即着手布置,并以新归任为借口,要求晋见袁世凯。本日下午3时,由曹汝霖安排,日置益偕同小幡参赞、高尾书记官在怀仁堂进谒袁世凯。日置益以交还青岛及撤退山东日军为词,向袁世凯当面递交“二十一条”文本,并逐条说明主旨及日本的立场。日置益称,日本国民怀疑袁总统一向反对日本,此次如能承允日方所提条款,方可证明日中亲善,日本政府对于袁总统,也可以遇事相助。并称,日本帝国所期待的,是中国政府的绝对同意。如中国政府万一迁延迟疑,则恐将发生不虞的事态。并要求袁世凯绝对保密,尽快答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外交谈判还很保守,驻外公使与驻在国进行谈判,只能通过驻在国外交部进行,如直接与驻在国元首交涉,是极不合理、极不礼貌的外交举动。日本此次竟违背国际外交惯例径向袁世凯提出,开元首直接外交之恶例,原因在于:(一)、日本看破袁世凯有帝制自为野心,为了换取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对日本的要求,决不敢断然驳回;(二)、“二十一条”要求,不是一般的利益交涉,如全部加以实施,其结果必然是中国沦为日本的保护国,因此,必须由袁世凯直接承诺;(三)、为避免夜长梦多,引起国际干涉,日本需要中日交涉时既能严守秘密,又能迅速了结。如此,也非与袁世凯直接交涉不能做到。袁世凯对日本灭亡中国的要求,没有当场断然拒绝,而是在听完日置益陈述后,表情严肃地说,关于外交交涉事宜,应与外交总长会商。据袁的秘书夏寿田事后回忆说,日置益辞出后,袁世凯极为愤怒,当即疾声命令他,所有关于帝制之事一概停止。可见,袁世凯对日本借支持其帝制自为相要挟的图谋是很清楚的。当晚,袁世凯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参加会议的有政事堂左丞杨士琦、外交总长孙宝琦、次长曹汝霖、税务处督办梁士诒四人,讨论历时三小时未果。次日至21日,又连续开会讨论,政事堂右丞钱能训、总统府高等顾问陆征祥也参加。会上孙宝琦与曹汝霖认为目前正值欧战期间,各国自顾不暇,无力干涉,国内则事态不稳,亟需安定,且日本此次交涉手段违背国际外交惯例,显示其来者不善,因此国内外形势都不利于我,倾向于接受日方提出的条件。梁士诒反对不加谈判就予以接受,主张力争。最后,形成的一个大多数意见是:“(一)、日本提出如此苛刻条款,非因政府宣布废除交战区域所引起,应尽快弄清日本的目的,以便制定对策;(二——、日本要求对条款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一旦泄露,在国内必然招来麻烦。再者,日本必然与第三国早有默契,过早泄露,欧美列强会援引均沾;(三)、日本所提条款过苛,但又不能完全拒绝,要考虑满足日本的一些要求,而又避免与其交涉有关主权各项。”最后,袁世凯决定设法拖延开始谈判的日期,先尽快摸清日本的真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