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第27章 论证似乎要逻辑(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论证似乎要逻辑(1)(1 / 4)

——正确论证观点的规则和方法

一、论证的规则及论证中的谬误

(一)论题要明确——论题不清的谬误

1.秦赵互助条约

在《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大意是:秦国和赵国签订了一个互助条约,规定一国想干什么,另一国就要相助。不久,秦发兵攻打魏国,要赵国协助。赵国却反而要去救魏国。秦王很不高兴,就派人去责备赵王违约。赵王不知如何办,就求计于平原君赵胜,赵胜又求计于公孙龙。公孙龙建议赵王也派人去责备秦王违约:“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逻辑分析 在这里,秦、赵所说互相冲突,但似乎都有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就出在条约上。它只是笼统地规定一方想干什么,另一方就要帮助,而没有规定碰到双方的意愿相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对“想干什么”又没有明确界定。所以,这个条约是含糊不清的。在逻辑上犯了“论题不清”的错误。

理论探讨 主张自己的观点,展开对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则、规则。论证的第一条规则是:论题本身应当是清楚的、确切的,不能有歧义,含糊其辞。只有这样,论证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否则,会犯“论题不清”(亦称“论旨不明”)的逻辑错误。下面,我们举两个正面的例子,来看一下如何遵守“论题要明确”这条规则。

2.纸老虎和真老虎

1958年,毛泽东在《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纸老虎的问题》一文中,开篇就明确提出论题:“这里我想回答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纸老虎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是真的,又是纸的,这是一个由真变纸的过程的问题。”①接着,毛泽东又对论题中的“变”这一概念作了解释和强调。另外,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一论题其意义也非常明确,非常重要。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个论题都是符合“论题要明确”的要求的。

3.爱美之心

“文革”时期,如果有谁爱打扮,就会被斥之为“臭美!”“小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对此,有人反驳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明确地摆出论题)。奴隶主讲美,奴隶就不讲美了吗?地主讲美,农民就不讲美了吗?资产阶级爱美,总是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得体入时,难道工人阶级生来就是与美无缘的吗?其实,在旧社会工人不讲打扮,那是受着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常常连肚子都填不饱,又哪里谈得上打扮呢?如今,工人阶级当家了,做主了,生活有保障了,有了条件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难道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以上是论证过程)可见,爱美之心并非哪个阶级所专有,而是人人有之的(总结)。

(三)论题要保持同一——离题的谬误

4.土拨鼠哪里去了?

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猎狗在后面追。兔子急忙爬上一棵大树,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806页,人民出版社,1986。

故事讲完后,老师就问大家:“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小王说:“兔子不会爬树。”小李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土拨鼠哪去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让我们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打岔,土拨鼠竟在我们头脑中自然消失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结果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里去了?”

逻辑分析 从逻辑上说,忘记了“土拨鼠哪里去了?”而纠缠于兔子什么的,犯了“离题”的错误。

理论探讨 在一个论证中,论题只能有一个,并且在整个论证活动中保持不变。否则,在逻辑上就会犯“离题”的逻辑错误。“离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为用另外一个不相干的论题代替原论题,这叫“纯粹离题”谬误。二是表现为原论题的“扩大”或“缩小”。即“扩大论题”或“缩小论题”谬误。

5.“经历”与“亲历”

张三说:“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除了所做之外,也包括所遇、所见、所闻的事情。作者写出作品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李四对此责难说:“难道写杀人还得去杀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吗?”请问李四责难正确吗?

逻辑分析 李四把生活经验只限制在“亲历”的范围内,这样就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