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不来。这位官员趁他不备忽然问他来干什么?他支吾着说没什么事。官员就叫人把炮烙刑具拿到公堂上来,长胡子吓坏了,急忙招供。原来是真凶叫他来监听此案,记下审理此案时官员与犯人的对话,然后告诉他们。真凶答应给他100两银子作报酬。那次挖出的赃物就是真凶根据长胡子的报告连夜埋在那里的。于是官员让长胡子带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捉住了真凶,释放了那伙青少年。
逻辑分析 那位官员为什么能够正确审理此案?关键在于他善于思考,特别善于求异思维:运用求异法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审理本案时,长胡子就出现;审理别的案子,他却不来。而其他情况没什么不同。可见,长胡子与本案有牵连!
九、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下)——并用法和共变法
29.孙思邈治疗脚气病
孙思邈有一次来到城里给人看病。一个有钱的财主连忙把他请去,说:“先生,快治治我的病吧!”孙思邈一看,就知道那人患的是脚气病。不久,从乡下来了一个富人,看的也是脚气病。后来陆续来了几个有钱的人,都是脚气病。
孙思邈十分奇怪:为什么这些城里乡下的有钱人都得了脚气病?是不是这里的水土有问题?孙思邈走到贫苦的人家去打听:“你们有谁得过脚气病?”
“什么是脚气病?”那些平民不明白。孙思邈就向他们作了解释。
“噢,这种病,我们穷人从来不得,那是富人常得的病。”穷人们的话中充满了自豪。
孙思邈查问了许多城里乡下的穷人,发现他们确实是不得脚气病的。他想:这就说明脚气病的原因与水土无关。如果与水土有关,那么穷人也应该得这种病呀!不与水土有关,是不是与饮食有关呢?孙思邈把富人吃的细粮与穷人吃的粗粮两相比较,发现精米、白面虽然好吃,但是缺少了米糠、麸皮。他想:有钱的人得脚气病可能是缺少糠、麸皮而引起的吧!根据这个设想,他决定试用米糠、麸皮来治疗脚气病。
“什么?你竟然叫我们吃这些东西?这是猪吃的。”富人十分不满,但想到孙思邈的名声,也就试了试,结果非常灵验。“孙先生真是神人啊!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病人们个个跷起了大拇指。
后来,孙思邈又发现杏仁等中药,对脚气病也有疗效。
现在科学早已证明,脚气病是因为身体里缺少维生素B(1下标)引起的。而米糠、麸皮、杏仁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下标)。
逻辑分析 孙思邈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找出了脚气病的原因。孙思邈首先将一些患有脚气病的人加以比较,发现他们各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脾气等等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情况,就是吃精米白面,由此推测:吃精米白面得脚气病。其次将一些不患脚气病的人加以比较,发现他们各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个共同恃况,就是一般不吃精米白面,由此推测:不吃精米白面(即吃粗粮)不得脚气病。最后将这两种情况加以对照,得出结论:吃精米白面是得脚气病的原因。
理论探讨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综合: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面场合),都仅有一个共同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反面场合),都没有这个共同情况,那么,这个情况便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关系。
30.增兵减灶
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援韩国。孙膑又使出他“围魏救赵”的老法子,不是去救韩,而是引兵直接去攻打魏国。庞涓接到魏王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
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深入魏国了。庞涓下马查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妈呀,怎么这么多人?”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着大军继续追赶,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又命人数了数炉灶,炉灶大大减少了,只能供五万人用的了。庞涓不由得高兴起来。
第三天,魏军继续追赶,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下两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哈哈哈!”于是,舍弃步兵,带着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
此时天已黑了。马陵道在两座高山之间,山路旁边都是深涧。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他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前面的山道被木头堵住了。”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看去,上面影影约约好像写着几个大字,庞涓叫兵十拿火来照。几个兵士点起火把一照,树上写的是:“庞涓死于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命令撤退,但已经晚了。齐军万箭齐发,杀声震天,魏国军队一片混乱。
原来,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