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得越久,工资就越少
也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很长,几年下来,和领导混得很熟,可是当你在公司混日子的时候,你发现,跟你一同到公司来的同事职位上升了,而你还在原地踏步;也可能情况还要糟糕一点:他比你来得晚,但却比你“爬”得快、升得高。如果情况更糟糕一点,那就是他很不凑巧地是你的领导。这种情况对你也许会产生一点刺激,也许你想换个工作,但是你已经习惯了这周而复始、朝九晚五的日子,连折腾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这样的场景:老婆指着老公的鼻子说:“你看看你朋友小王,比你晚工作一年,学历也没你高,为什么人家就能跳到一家公司做经理,而你在这个公司工作三年了,怎么还是老样子,职位没升,工资没涨,可你每天还是这样混日子……”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持一个状态的现象被称为内卷化效应。这种内卷化效应原是来自于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从前有一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学家,他曾在爪哇岛上做田野调查。这位学者经过对当地农耕生活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特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他称其为内卷化状态。
这种状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见,一些人总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生活和工作着,他们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事,就这样每天消耗自己而活着。在职场上有两类人注定一生一事无成:一类是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再去寻找那肥沃多产的土地;另一类是一生都在奔波寻找肥沃多产的田野,从来都不低头认真耕耘脚下那片沃土。
这些人都是陷入“内卷化”的怪圈中,工作的确常常是这样,取得成功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改变自己,不要总停留在原地。很多人都失败了,但有人的确成功了。正如有位哲学家所说:“每当我站在一个成功的顶峰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总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所以我只能勇敢再向前迈步。”
小刘大学刚毕业时,进了一家国企工作,月薪不到3000元,有一半时间都用到了打游戏上,每到月底就穷得叮当响。所以他经常奇怪地说:“咦,我的钱怎么花得这么快?不行,我要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等到下个月发工资后,那强烈的赚钱欲望又消失了,吃饭有免费食堂,睡觉有单位宿舍,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怎么打发这大把的时间呢?可能其他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而小刘却用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有人总结出今天职场中的3种状态:如果表现很杰出,是公司的佼佼者,可能已担任部门经理或者高级主管,成为“领先族”;如果你掌握大量资源,工作能力又可,那是公司的骨干员工,只是暂时还没遇到提升机会,可以算作“中间族”;最后,也有不少职场人,干了好几年仍停留在基层员工的状态,被称作“追赶族”。追赶了半天如果没见什么成效,他们就会受到打击,往往都放弃了奋斗的精神,也不再追赶。
在职场,对任何一个员工来说,要把工作做好,而且要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更要常备一颗上进心,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实现更完美的目标。外面的世界在不断变化,而职场内的人员也要像动物一样进化。企业需要新鲜的血液,以便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有突出的表现,这就更要求每名员工都必须检视自己对变迁需求的反应,无动于衷只会让你变成越来越沉沦,陷入内卷化的怪圈。
老高刚参加工作时担任销售一职,开始时他工作还真认真,业绩也不错,拿的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过了一年,公司来了一批新人,工作起来非常积极,成绩也不在他之下。老张并没有担心太多,因为他在这个公司时间最长,自然行业水平会比这些人都高,所以他光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都会比这些新人强的。但过了不到半年,他发现有些新人业绩不一定比自己高,但是却晋升到领导自己的管理岗位上。而自己业绩好,资历深,为什么职位还原地不动呢?于是他开始抱怨公司对自己不公平,并产生种种揣测:他们和某某领导有关系,他们会拍领导的马屁。他们凭什么管理自己?他不服气,甚至开始发难,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自己的直接上司作对上,老高开始郁闷了,反正干与不干都是这样,那么积极干什么,就在这混吧,接下来他的销售业绩开始下降。干了好几年他在这公司还是普通的销售人员。老高之所以停止不前,不是因为他头脑不灵光,也不是因为他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他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对现状不满,为前途沉郁,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导致内卷化效应的出现。
小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助理,助理的工作想必大家也知道,整天和领导打交道,有时经常会和领导发生些冲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也不会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