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很大。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已经很有钱了,过了一阵,你发现他更有钱了。而一个没有什么积蓄的人,过了一阵,生活更加拮据。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自己命运曲折。有的人会因此发奋努力,成为自己羡慕的那个人,有的人则消极地生活,甚至报复社会。那么这样的现象在各行各业,在生活和职场上,比比皆是。这种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我们叫作马太效应。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把“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这一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无论个人、群体还是一个地区,如果在某个方面(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等)取得成功与进步后,产生累积优势越多,获得更大成功与进步的机会就越大。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中的寓言故事: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样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两千,一个给了一千。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两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两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人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两千的也来说:“主人啊,你交给我两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两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人啊,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很害怕,就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在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应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回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于是夺过他的一千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也知道为什么自己的邻居就因为早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卖了又买了两套,慢慢变成千万富翁;而自己因为当初想再多攒一点钱,再买房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经济学上的现象,大到楼市股市,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职场,都可以解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受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的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赢家”。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获得成功之后,因成功而产生出的自信心能促使他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伴随着取得的新成绩,自信心将再次得到增强,进而形成一种不间断的良性循环,使他不断地获得成功,从成功到更加成功。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容易赢得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越穷的人,饭量就越大
想脱离温饱,走向致富之路,光靠那点微薄的工资肯定是不行的。想致富,人们需要动动脑子,如果把现有的钱都用在吃穿这些基础生活上,可以说你这辈子也只能是停留在吃喝不愁的阶段。有句话叫越吃越穷,说的就是你把钱都花在吃上了,不去想着怎么利用这些钱去创造财富,那自然会越来越穷。财富是靠积累的,让钱生钱,才会变得富有。
正所谓让钱积少成多,许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买储蓄罐,这是他们教导孩子财富需要累积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他们知道钱能够积少成多,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养成他们把钱存起来的好习惯。让孩子们知道如果把这些钱都花了,它们就变不成更多的财富。接下来,家长就会告诉孩子如何让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来。于是,家长会告诉孩子把这些钱存一个定期存款,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