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i entendu,qu’on m’a appellé Est il vrai?” 这样一个句子我会这样去教卡尔:我把其中的“j’ai”拆成“je”和“ai,然后开玩笑似的告诉卡尔说,法国人认为“j’ai”这个词连在一块儿读听上去要比“je”和“ai”分开读好听得多。当然,我这样说也并非完全不对。一段时间过后,卡尔也能够按照我的这种方法进行思考了,而且还会非常自然地把它看做法语语法的一部分。“‘Jeai’或‘j’ai’的意思是‘我已经,’而‘entendu’的意思是‘听到”对于“qu’on”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他会自问,“这不是和‘jeai’的情况一样吗?”同样道理,他会说“m’a”‘来自于“me a”。“me是我,a是已经,appellé是叫。Est代表是,il代表他,或者它”。此时,我会对卡尔说:“到底是应该用‘他’还是用‘它’,你必须要自己找出答案。我能够告诉你的仅仅是‘vrai’是‘真实的’的意思。”在我说完这些之后,他便会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里‘il’对应的是‘它’。”
我的这种方法,肯定会有人反对,认为这种方法不科学、不正确,用这种方法教孩子们翻译,会导致孩子们的德语水平变得越来越差劲。不过,我敢保证,绝对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当然,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拉丁文的翻译上,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拉丁语和德语的句子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法语则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另外,如果学习者是一个已经习惯了说纯正流利的德语的孩子,我敢肯定,他最初一定会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翻译,也就是将一句法语逐词地翻译成德语,然后再根据德语的语法规则进行修改。让我们假设一种情况——这个孩子不按照这个方法做(实际上这种情况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与其他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法语单词意思的情况下就进行翻译,我倒宁愿他经过逐词的翻译后再将其修改为更完善的德语句子。
有人曾经这样问我:“但你又如何做到让他学着自己分析句子呢?”我之所以让卡尔首先了解一些常识,同时还让他掌握德语的词的衍生、词格的变化、词序的改变、词的替代等等,并培养他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原因就在于此。
在此之后,对外语的这种翻译就能够变得非常精确了,翻译出来的东西和德国人写的没什么两样。而在这个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自己所翻译的东西的确切含义,卡尔能够了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词或短语,他会自己反复地思考,或是请教我们那个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偶尔如果他没有这样做,我们也会向他提出要求,让他弄明白这些东西。这样一来,卡尔就养成了一种渴望了解所有他还不明白的东西的习惯。教孩子练习翻译时,如果使用这种方法,他将不会感到困惑,并且他还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非常有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如果遇到了卡尔不懂的东西,我会帮助他,或是从语法书中帮他寻找到答案并读给他听,或是告诉他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什么情况下遇到。
因此,任何时候,只要卡尔在练习翻译,我都会将词典和语法书放在他旁边。出于同样的理由,我希望和卡尔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在进行翻译时,身边都能放一本词典,最好是一本小词典,大词典太麻烦了,里面太多的解释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的疑惑。有一些孩子手边会放一本小语法书,不过我从未这样做过,因为孩子最初就应该非常熟悉自己今后还要用到的语法书。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语法书,如果孩子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它,那么他需要的东西就能快速地找到,并直接将其进行应用,而不必进行摘抄。
在还不清楚某种表达方式的确切含义之前,在还未找到准确的德语表达之前,卡尔从来不去盲目翻译。因此,他一直以来都会思考,思考一些看起来非常麻烦的词是怎样变形而来的,这些词究竟是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是阳性的还是阴性的等等。
卡尔也会分析句子,但是首先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自愿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也就是句子的重点。其次他分析句子有着特殊的目的,那就是要完整地理解句子。因此,在他自己的疑惑消除之前——最初是在我的帮助下,后来就完全靠他自己了,他永不满足。同时,对于每个与特定的词有着密切关联的内容,他都会进行分析。一直以来,他还习惯于将所有东西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如果没有对其他相关的东西有目的地进行过分析,他是绝不会求助于词典的。这样做也能够锻炼他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后他是带着相当的认识来进行分析的,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与一般的分析方法相比,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句子中的单词,显而易见会更加有效。
经过十分充分的考虑之后,我常常会告诉卡尔:“要想对你翻译的东西有一个更准确地理解,你必须充分地利用所有工具,包括你的语法书、词典等。”通过这样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