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28章 嫦娥二号(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嫦娥二号(1)(2 / 3)

险;在工作中,分队领导、工艺人员、质量技术人员现场跟产,有效保证了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场最后一次合舱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操作,必须确保舱内装台与各分系统的要求完全符合。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记录表,由操作人员、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执行记录表检查,并由各分系统人员确认。确保了舱内电缆插头打保险、电爆管打保险、绝缘保护、引线焊接、工艺保护件、电缆过孔保护等状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操作过程严格控制,杜绝漏项。试验队还提出了“四防、三查、两想、一保”的操作规则,保证卫星合舱一次成功。

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试验队都会积极进行回想和复查,对各项质量记录进行复查,确保执行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

全体试验队队员信心百倍,他们努力团结协助,以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天南海北的星地对接试验

2010年6月9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在狭长而闷热的标校塔里,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的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队员们还在等待地面站发出最后一条指令。在得知地面站发令后,十几双眼睛牢牢地盯住遥测监视界面,1秒、2秒、3秒……界面显示数据正常,表示卫星上已经成功接收到地面指令。总指挥一句“任务完成,大家辛苦了!”话音未落,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小伙子们已经冲出门外,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了喀什宁谧的夜空。

喀什是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最后一站,此站对接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发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自2009年7月以来,十几位试验队队员们扛着几百公斤的设备辗转于江阴、上海、北京密云、昆明、北京704所、成都、圣地亚哥、青岛、喀什等9地,历经波折,行程数万里,最终成功完成了所有星地对接试验。每当队员们回想起一年来的星地对接试验,如同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2009年7月,江阴。

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第一站是江阴,原本温婉的江南水城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对接试验进行了6天,天天都是40℃的高温。此次对接需要分别在三条测量船和一个塔上进行,队员们要扛着28个设备箱顶着酷热转战四个地方。最艰苦的要数塔上作业,尽管几平方米大的塔顶上有一个破旧的小空调能够释放点凉气,但由于塔的四壁是开放的,外边的热浪仍然侵袭进来,叫人喘不过气。操作间在一个屏蔽笼里,大约2平方米的面积,需要有专人在里面进行全封闭操作。为了保证笼内人的安全,每隔半个小时,外面就有人使劲敲敲屏蔽笼,大声喊上一句:“到点了,快出来放风吧!”笼内的人一出来,必定说上一句:“还是外面凉快。”然后休息不到几分钟,又钻进笼里……

经过6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队员们战胜了酷暑高温,以精神饱满的装台完成了江阴站的对接试验工作。

2010年4月,圣地亚哥。

原定于2010年初完成圣地亚哥星地对接试验。由于办理出国手续繁复而不得不推迟。好不容易等签证办下来,智利却发生了大地震,出发计划再次推后。4月19日,试验队定好机票,却由于欧洲火山灰的影响,欧洲多条航线航班取消。按照计划节点,时间已经相当紧张,于是试验队临时改变航线,原本由“中国—巴黎—圣地亚哥”的航线变成了“中国—新加坡—南非—巴西—圣地亚哥”,由于路途时间的加长,导致设备自检和与地面站的对接时间缩短。为了抓紧时间,队员们连轴转,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休整就直接投入到对接工作中。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按既定要求圆满完成了相关工作。试验队员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国外同行的赞许。

圣地亚哥站对接试验的顺利完成保住了整个对接试验的节点,最终使星地对接试验按计划圆满完成。

2010年5月,青岛。

5月青岛的雨水特别多,风雨交加的海上也出奇的冷,从北京出发的试验队队员们还只穿着衬衫,看到当地哨兵已穿上军大衣,试验队队员们也把能穿的衣服全部套在身上,有的最多套4件衬衫在身上,但冰冷的海风还是硬往骨头里钻。星地无线对接时,试验室临时设在80多米高的标校塔上,队员们一趟就要登上800多个台阶。海风不断地把雨水吹进塔里,在塔里能够完全遮风避雨的地方很少,有的队员嘴唇冻得发紫,实在耐不住冷了,就搓搓手跺跺脚。

试验队队员们每天都要严格按照对接文件进行设备状态设置,记录每一项对接数据。有一天深夜两点,卫星与地面站的无线信道无法打通,经过分析和讨论,大家怀疑是塔顶外的对接天线受了雨水冲刷的缘故。尽管大家刚刚从塔顶下来,但还是争着返回去,最后,一名技术负责人和两名队员被派上塔顶勘查情况。塔上没有任何照明设施,上塔全凭自带的一只应急灯,就在上到一半的时候,手拿应急灯的队员脚下一滑,连人带灯一起撞在塔壁上,只听扑通一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