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选择”这一问题,仍有69.7%的人选择“出外工作”。由此可见,养育子女的社会价值不被承认并不是女人想外出工作的唯一原因,社会上的工作已成为女人生命价值和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内容,已经成为她们“自我”的一部分,如果让她们脱离社会劳动,她们的这部分自我就不能实现。
以下是北京、广州和香港三地女性就业意愿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女性在无经济必要的情况下工作意愿最强烈,广州女性次之,香港女性工作意愿最弱;但是完全不想工作的都在10%以下。换言之,90%以上的女性参加工作有着经济以外的动机。
在无经济必要的情况下的工作意愿意愿北京妇女广州妇女香港妇女还会工作想少做点工作不想工作(刘小聪,1991年)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女性的就业权利受法律保护,就业还是不就业要凭她们的意愿,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剥夺她们的这一权利。当然,虽然人人都有就业的权利,但并不一定人人都能实现这个权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使用这一权利。女性既然有就业的权利,当然也有不行使这一权利的自由。对于那些不想出来工作、选择作太太、也能够作得下去太太(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大可不必动员她们出来就业。作出就业与否的选择毕竟是她们的权利。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完全可以考虑男女双方一方从事社会劳动,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但是回家的不一定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
五、两性就业平等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和预测,女性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35%,并会逐年增加。可以预期,这个比例在21世纪将继续提高。然而,除非对现状做出深刻的改变,大多数女性可能获得的工作类别和报酬将仍然偏低。女性就业主要将集中于技术性较低、工资较低和职业保障最少的类别。虽然在21世纪女性在正规与非正规部门中投入的总劳动量将继续超过男子,可是她们所得的世界资产和收入却仍会低于男子。
在美国,一个新出现的女性就业趋势是由女性独立经营公司。1972年,女性经营的公司有486000家,毛收入达235亿美元;仅过5年之后,公司的数目便增加到631000家,毛收入达450亿美元。在私人企业总数只增加10%的情况下,女性经营的公司增加了30%。目前,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型企业主是女性,她们办企业的速度是男人的3倍,她们的特点是坚韧不拔,精力充沛,目标明确,独立性、竞争性、自信心、灵活性都很强。从1980年到1986年,女性独资的企业已由25万家发展到410万家,增加了62.5%,而由男性持有的企业只增加了33.4%。在此期间,女性持有的企业收益增加了近一倍,由360亿美元增至715亿美元。1972年,在美国企业中,女性持有的企业仅占5%,至1986年增至30%。有人预测到本世纪末,女性将持有美国小型企业的50%;在所有自主经营的人当中,女性将占半数。(纳尔顿,1990年)鉴于美国小企业越来越多成为女性的产业,哈佛大学一位劳工经济学家预言:女性走上高级经理的职位,将是今后20年里劳动女性中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这个趋势在21世纪还有继续存在的可能。
法国有五分之一的小企业是女性拥有的。西德自1984年以来,新公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女性创立的。她们人际关系融洽,不像一些男人那样把同事看成是机器,所以可以激励人们更大的干劲。瑞典目前挂有主任之类头衔的管理人员约有76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女性。前苏联每四名经济管理者有一名是女性。在新加坡,从事商业的女性占劳动力的33.3%,其中还有3.2%的人担任了经理和总经理一类的高级职务。1985年5月,欧洲第一家女性银行在瑞士开始营业,从经理到职员全是女性。沙特阿拉伯也在吉多设立了一家由女性经营、专为女性服务的银行。(费涓洪,1988年)可以预言,在21世纪,女性就业水平还将有所提高,这不仅指就业比例的提高,还指就业结构的提高。
在中国,由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生产总值中还有增加的潜力,而已有的实践和就业模式表明,第三产业对女性劳力需求较大,因此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中国女性的就业人数还会继续增加。以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为例,全市32万多职工中,44.9%是女性。在以电子、皮鞋、手表、手袋、电器、花木等为主的宝安县龙岗工业区的4100多名职工中,女性占88%;36名正副厂长中,31名是女性。全工业区83%的干部是女性。在珠海的电子、轻纺、服装、塑料等轻、小、精、新型工业部门,女工占职工总数的90%左右。(鄢松超等,1990年)由此可以预言,随着新型工业部门的增加,女工就业的前景是乐观的。
虽然有人提出让一部分多余劳力主要是女性回家,给就业者增加工资,使其一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但从1949年以来,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即使要改变这一就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