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心理医生说:李先生患了“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多出现在缺乏自信的人身上,他们怕被社会忽略和遗忘,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有的是通过手机维护自己在同事和老板心中高效率的形象,手机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工具也成为他们压力和情绪宣泄的出口。手机依赖反应了他们的一种焦虑,心理渴求,性格孤僻内向的人更易依赖手机,因为他们的圈子小,朋友少,手机成为他们摆脱空虚,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心理专家建议克服手机依赖要多与人面对面交流,通过读书、看报、健身、旅游等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通过自我约束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定期与好友聚聚,多与家人交流,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开。如果手机依赖非常严重,自己无法调节,不要让负面情绪在心中积累,而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第211天 电视依赖
你家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对电视非常痴迷,而对其它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案例
6岁的淘淘,性格内向,自从迷上电视以后,只对电视上的人和物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事熟视无睹,还经常模仿电视里的人的动作和语言,在电视机前一坐一整天,茶饭不思,不愿意游戏,不愿意活动。妈妈对他说:宝宝该睡觉了。他回答:宝宝该睡觉了。总是机械地重复大人的话,爸爸妈妈为此十分担心,不知他是否生病了。
点评
心理医生说淘淘得的是“电视孤独症”,表现为整天离不开电视,长期依赖电视,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多见于3~7岁的儿童。这类患儿性格孤僻,又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新环境,情绪不稳,大量的电视信息会渗入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使他们常陷入虚幻的情景中,长大后很可能造成心理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会受阻,因为视听图像信息的接受主要靠右脑,长期不用左脑,就会使他们大脑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文字阅读能力降低。儿童克服电视孤独症的预防与治疗首先要控制好她们看电视的时间,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并选择与她们年龄相适应的节目,至少一个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并适当进行讲解。引导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看图书、散步、逛公园等,增加一些户外的活动,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第212天 购物狂
电影《最爱女人购物狂》通过对张柏芝“购物狂”、刘青云“选择困难”、陈小春“吝啬狂”等怪癖的演绎,折射出了现代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就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有些不正常也是挺正常的。
案例
王女士,30岁,成功的生意人,气质高贵,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但她现在有个困惑,就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购物欲望。每次走到大街上,看到服装店里的五颜六色的服装,她就忍不住掏钱,并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有购物的快感,家里的衣柜装不下,她买完就转手送人,她知道自己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只是一时冲动,但走进服装店就是会乐此不疲地购物,为此她也深感苦恼。
点评
无论是《购物狂》中的方芳芳,还是上面的王女士,她们的购物嗜好不是因需要某种商品而是在享受购买的刺激,是一种情绪化心态下的失控行为,具有强迫性且不能自控,通常她们买后也很痛苦和后悔,她们的消费行为常常超过自己的购买能力,给自己带来财政困难。“购物狂”以女子居多,往往感情脆弱、富于幻想,经不住诱惑,且心灵孤寂不自信,她们是在疯狂购物的行为振奋自己,赶走内心的空虚,补偿自尊,同时减轻生活中某种心理压力,但是这种畸变的宣泄行为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克服这种病态购买欲,首先要悦纳自我、找到自信,同时直面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勇敢承担责任而不是采取逃避的办法。可把注意力转移到运动或娱乐等活动上,也可控制自己出门时带钱的数量。
第213天 卡奴
卡奴、车奴、房奴都是近年热门的词汇,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折射出人们怎样的心理呢?
案例
圆圆,上海人,80后时尚女孩,每个月工资几千,但抵挡不住各种高档化妆品、包、时装的诱惑,办了好几张信用卡,每张卡都透支了1万多。工资不够还,她就办了上百张卡,采用以卡养卡的方式循环套现,结果3年欠款达百万,没办法,父母变卖房子替她偿清债务。
点评
卡奴指持卡人每月都要为自己持有的信用卡、现金卡还款的人。上例中的圆圆在潇洒消费自己沦为卡奴的同时,也连累了家人,导致居无定所,这是她滥用信用卡所致。可见,信用卡在让我们享受过早消费的快乐时也给我们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有两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家餐厅里,让一半的客户用现金消费,而另一半客户用信用卡消费,结果用信用卡消费的受试者食物消费的量大大超过现金支付者。这说明人们在用信用卡时会比用现金消费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