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每天一堂心理课> 第29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2)(1 / 3)

点评

怕什么来什么。很多的问题根源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蒋某的“乘车恐惧症”是由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引导患者当他有回避乘车的想法时,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大倒退,以后再想乘车,怕的感觉会更强烈。但是如果你壮起胆子继续乘车,即便会紧张恐惧,但坚持下去,最后你就会习惯适应。平时可以多些松弛训练,可辅药物治疗。

第203天 偷窃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偷盗一直为人所不耻,认为是品行败坏,但是有一种偷盗者的行为却与道德无关,因为她们不为“财”偷,不为“物”偷,她们为“心”而偷。

案例

张女士,40岁,家境殷实,她家的衣柜里有100多件从未穿过的衣服,都是从商场里偷来的。后因偷窃进了派出所,她对民警说,一次,她在商场试衣服时放在外面的皮包和另一件新衣都被别人偷走,当时她感觉特别的郁闷。于是,没过几天,她又来到这个商场,鬼使神差地偷了一件与上次买的一样的衣服,虽然过程很惊心,但是她从中获得了满足,从此一发不可收。她偷东西既不是为了穿,也不是为了卖,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偷窃欲望,每次偷后都有一种满足感和过瘾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她欲罢不能,虽然事后她也常常责备自己,感到愧疚。

点评

俗话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张女士这种变态偷窃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偷窃癖”,即无明确目的,完全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突,反复出现难以自制的偷窃成癖的行为障碍。

像张女士一样的小偷不是道德缺失了,而是心理生病了。张女士失窃的经历给她打击很大,潜意识里她就采取了类似的行为来宣泄内心压力,又采用合理化作用进行解释,别人可以这样对我,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别人呢?因此偷窃这种行为被反复强化,形成难以自控的偷窃癖。心理专家建议:大众遇到心理冲突,要及时疏导化解,比如找人倾诉。对偷窃癖比较有效的是“厌恶疗法”,即可以在偷窃欲念产生时拧自己的肌肉,闻让人恶心的味道,或口含黄连等,这样每当再有偷窃欲念时就会产生疼痛、恶心的感觉,偷窃欲念就会消失。但注意矫正过程中,要有顽强的自制力和毅力,持之以恒。

第204天 施虐癖

有人说: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一定是爱人如爱己的。

案例

菁菁,某中学初二学生,品学兼优,最近家人发现他常叹气,成绩也有些下滑,问她,她什么也不说。菁菁家养了一个小狗,妈妈发现小狗后腿有脱毛的现象,而且看到菁菁就跑开,但是之前小狗总是愿意找菁菁的,直到一天妈妈看到菁菁把小狗摁倒在地,亲手向下揪它的毛,小狗在痛苦的叫,菁菁却在笑。妈妈吓坏了,带女儿马上去咨询医生,菁菁对医生说其实压力来源于她喜欢班上一个男生,开始她和那个男生总在一起讨论问题,她以为那个男生也喜欢自己,可是后来该男生却和另一个女生好了,她很难过。她喜欢小狗,每次拿小狗发泄完她也很内疚,但烦躁时又忍不住欺负小狗。

点评

心理医生说:菁菁是由焦虑压抑而出现虐待的倾向,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不应单纯的指责和斥骂,而是要引导他用正确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要增加她的自信,因为没自信所以她常对自己完成应付事物的能力表示怀疑,从而感到忧虑或恐惧。同时要让她们学会宣泄自己的情感,把压抑在自己心中的体验或欲望倾诉出来。通过读一本好书或是看一部有趣的电影让她们镇静下来,让他们学会放松,摆脱焦虑。

第205天 恋物癖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异性的贴身物品过分的爱恋,却不知道该怎样去爱现实中的一个人,他们的心“病”了。

案例

胡某,32岁,出身干部家庭,大学学历,公司白领。8年前结婚,其父在家说一不二,经常对他拳脚相加,他自幼胆小、性格内向。小时愿意与小女孩玩耍,他小时的玩伴常穿一双红色的高跟鞋,他每次看到都感觉特别愉快,后来渐渐发展成迷恋,这种感觉一直到他工作后,每当他在商场看到别的女孩穿红色的高跟鞋,他就特别想去触摸,最后发展到竟去抢年轻女孩的鞋子。

点评

胡某是典型的恋物癖患者,恋物癖患者会反复收集异性所穿或佩戴的物品如丝袜、内衣、发卡等,他们只对这些物品感兴趣,而不是去爱一个活生生的人。恋物癖大多起自青少年时期,他们性格内向孤僻、没自信,但在青春期又对性知识好奇,于是过分的压抑导致他们不敢在现实生活中与异性接触,而是通过偷窃异性的贴身物品来满足自己。欲克服这种变态心理就要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恋爱、家庭、婚姻观,积极投身学习、工作中,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如发现有恋物倾向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可以采用医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第206天 异装癖

为什么堂堂七尺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