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民国战神> 第324章 产业调整和就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4章 产业调整和就业(4 / 5)

人口集中居住,使得人口大量的集中。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就业大量降低后,中华民国中央政fu通过出台大量的建设项目,继续拉升就业岗位的数量。

另一边,中国民族资本财团也正在不断的增加原材料开采来增加就业。

原材料生产和开采是中华民国的重要产业,尽管追求的是从其他国家大量获得原材料,但是很多原材料是可以持续生产的。例如农业生产,每年可以生产大量的大豆和棉花,以及其他一些油料作物。每年中华民国的老百姓只要开着农机在土地上一番耕作,就能获得大量的产值。而这样的农业确是可持续的。

再如就是伐木业,经过人工造林和对林场进行改良、管理,伐木业也是可以持续的。

还有渔业捕捞,通过每年休渔、限制捕捞上限,不管是淡水河、湖渔业,还是近海渔业,都是可以长期持续的。

还有草场放牧,只要不超过草场的承受能力,也是可以持续生产的。

各种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储量又很丰富的矿产,也是可以持续的开采的。

这些产业,都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不过这些就业岗位不会超过10%,其中农业人口在未来不可能超过3%,而矿业人口也不会超过7%,以后矿业主要是露天开采,不能露天开采的矿产基本上会陆续的关闭。

更多的就业岗位,则是通过重工业制造来提供。

冶金、炼油、机械设备制造、船舶、农机、汽车、电器等等各种各样的重工业制造,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运输、施工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此外还有服务业也将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正在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发展比较早的西北各省,服务业已经很繁荣了。服务业会繁荣,主要是女权的发展,大量女工被动员进工厂劳动去了,家庭主妇的减少,就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员。

传统的社会是男人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当家庭主妇。但是这对劳动力的闲置太严重了,中华民国如果可以把大量的妇女动员进工厂工作,那么就可以有大量的男性劳动力投入到其他方面的生产建设上,或者是军事活动当中。

要想让妇女进工厂,就得提倡女权。

实际上如果不用女人干活的话,没有什么男人会去提倡女权的。但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能力和战争潜力,各国都咋牺牲男人的幸福,开始将妇女的权力提升上去,然后让她们从事工业生产。

有大量的女人从事工业生产,就能有大量的男人得以抽出手来,去从事其他的生产工作。

至于家庭妇女所承当的工作,则交给服务行业去做,进行深度的社会分工,有分工就以为着高效率。

就如产业分工一样。

现在中华民国已经有大量女工了,在中国,女性成员古代的地位实际上并不能说很低,只是明清两代被压制得比较严重。而在一般的家庭,就女性成员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国老白想为了生存,旧社会的女人也是要做事的,所以如今中华民国在解放女性劳动力方面还是很顺利的。

大量的女性劳动力进入了工厂,特别是西北当初几次战时生产动员期间,动员了大量的女工进入工厂,战后那些女工很多都继续到工厂上班。

中华民国此时的女性劳动力解放程度绝对比欧美还要高,相当于中华民国不仅有最多的人口,而且有效的劳动人口数量比例也比欧美更高。这意味着,相同的人口中,中华民国有更多的劳动人口,付出更久的生产时间,生产出了更多的财富。

生产的人多了,自然就有大量的财富可以浪费了。

现在中华民国主要的财富浪费之处,就是农业机械化,通过中央的政策补贴,农业机械化由整个国家的民国来承担其负担。

1920年,中华民国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继续提高支持力度,使得这一年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有所加快。

不过这种建设,也不能说是浪费。或者称之为长期的投资更为合适,农业机械化的前期需要投入高额成本,收回投资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最终都会收回成本的,而且提高了生产力,减少了农民数量。更重要的是,民族专注于机械设备制造,积累了更多的制造经验。

另外就是医疗、教育、科研、军事等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随着沈凝云掌握大权,中华民国算是彻底的统一了。政策上也开始走向统一,不仅是各省的统一,也是中央与地方的统一。

军、政、商的深度统一。

在经济政策上,沈凝云依旧维持1918年制定的通过地方政fu大量借款建设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政策。

并且还将中央拉上,中央政fu随即在1920年5月沈凝云入主北京之后,黎元洪陆续向国会递交了各个中央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都获得了国会的表决通过。

这些建设项目,主要就是黄淮、长江治理,以及全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