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那一刹那,一阵江风吹过,这行人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11月的南京已经能感受到冬的寒意了。晓雾初开,晨光羲微,中山号起锚溯江西航。一位年近70的老者,不顾江风的寒冷,执意站在甲板上,满怀留恋之情地望着南京城渐渐远去。唉,有生之年,不知能否凯旋而归啊!“现在中央已经决议,将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了。”
昨晚的紧急会议上,蒋委员长宣布了他们俩议定的迁都方案,那是迫不得已的举措!是啊,委员长说得有理,“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如果没像四川那样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区域作基础,那我们对抗暴日,只能如‘一·二八’时候将中枢退至洛阳为止。而政府所在地,仍不能算作安全。”一·二八迁都,我也是亲历过的,没想到还有第二次,日本人真是过分啦。“一定要支持委员长坚持抗战,不成功便成仁,堂堂中华岂能任人欺凌!”一股豪气勃然而起,一扫先前的凄凉怅惘之情。这位烁烁老者就是国民政府的主席林森,中山舰载着他和第一批迁移人员正是开往战时的首都重庆的。一场政府机关的大转移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历史记下了这一天,1937年11月17日。为了化解中国军队在北方平原作战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的因素,转劣势为优势,更为了把日军的进攻方向导人预定的国防战略,蒋介石接受部下的建议,集重兵于淞沪,先发制人,引敌由东向西进攻,造就以逸待劳聚而歼之的局面。相对来说,这对中国军队是比较有利的。只因战局在进行中突变,从日本本土及台湾抽调来的日军10余万人组成第十集团军,乘我军换防之际,在杭州湾登陆迂回包抄上海的中国守军,战局突变,军情危急。如何应对这个可能致命的失误,需要以变应变。
统帅部立即决定,继续引敌由东向西,国军主力仍向浙西、皖南转移,准备依托近年来修建的长江防御工事迎敌。但此时从华北抽来的日军第六师团在白茆口登陆,与从杭州湾登陆偷袭迂回之敌形成对上海的合围。几十万中国军队如何撤出,又只能随机应变了。基于“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诱敌主力于该方面”之构想,统帅部安排了旨在掩护撤退的南京保卫战。
蒋介石定下对南京“短期固守”方针的同时,下达了相关的指示:“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则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若是迫不得已放弃南京时,各防守部队撤退,得有掩护。”显然,南京城的放弃、失陷,在蒋介石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事实上,自1932年底从洛阳迁回南京后,对于首都南京在对外战争中的安全问题,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一直有所考虑,对于非常时期政府的迁都之举,也时有筹划。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有关总动员计划时,就拟有非常时期把政府迁移到株洲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