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4)(1 / 3)

改革税制,主要是改革盐税和废除厘金制度,实行统税制。中国盐税自1913年成为善后大借款的担保后,不断增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收回了盐税行政权,并对盐税制度进行了改革。1931年,实行新盐税法,统一盐税,每公斤一律征国币5元,从而大大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盐税收入,盐税已成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

废除厘金制度,实行统税制,是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又一项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国的厘金制度始于清咸丰年间,即地方政府在所属区域内的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对过往的商品征收税金,税率一般为1—5%,厘金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设,以后成为常税,也成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源。由于当时中国地方性经济比较强,并相互独立,各地关卡如林,使得商品在流通中被多次征收厘金税,即重复征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商品流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1928年12月,财政部召集苏、皖、浙、闽、赣5省裁厘会议,决定裁撤厘金。

裁撤厘金以后,只征收“特种消费税”,特种税只针对指定的几种商品收税,这不仅消除了厘金的弊端,而且使得国库收入每年减少约800万元。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南京国民政府又决定开征统税。所谓统税,即一物只课税一次,课税后此物可以通行全国,不再收税。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裁厘改统”政策,裁撤了大批厘卡,便利了商品流通,活跃了社会经济,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行政开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宋子文、孔祥熙等一改北洋政府时期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旧习,规定由中央政府征收,从而避免各省、地、县,甚至区、乡、保毫无节制的摊派,使得田赋收入失控的局面,避免历来出现的一方面民众负担太重,一方面中央政府收不到钱的局面。

改革币制。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相当混乱,具体表现在:“发行渠道多”,清廷、北洋政府、国民党政权、地方实力派、大财团和大银行,都可发行货币;“货币品种多”,品种繁多是当时中国货币的一大特色,有历史上流行、通用的白银,有中央政府发行的钞票,有地方实力派发行的纸币,有财团和银行发行的代金券;“民众受害深”,货币混乱,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商品流通,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1935年,南京政府已成立八年,官僚资本企业和民间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市场比较成熟,经济的发展呼唤统一的市场,统一市场的必备条件是统一货币。杂乱的货币已无法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的发展又为币制改革、取消杂币、发行新币提供了经济基础。此外,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逐个翦灭了地方实力派,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不断加强,国际环境也有利于蒋介石进行币制改革,英、美等国纷纷表示愿意帮助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并欢迎中国加入他们各自的货币体系。

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发行准备委员会”,准备发行新的货币——法币。由孔祥熙任主席,宋子文、陈光甫等为常委。“发准会”实际上成为币改的领导、执行机构。在南京国民政府的22年历史中,在重大经济决策上,只有1935年的币制改革是较为成功的。

币改的顺利进行是由多方因素所促成,最主要的是南京同民政府和孔祥熙、宋子文等准备充分。除此之外,币制改革也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进行的,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统一货币的心理需求。

通过币改,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大权,民办、地方银行和地方实力派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储备权,仅存有营业权,使得许多民办、商办的地方银行发行的钞票,一夜之间被取消流通权利,成为四大银行的附庸,永远失去了同官僚资本、银行抗争的能力。使得地方当局无法再闹财政独立,大大增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控制权,有利于蒋介石对全国的统治。

此外,币改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方便、统一货币的出现可以加快商品流通,扩大经济活动范围,促进全国的物资交流,加速统一开放的市场的发育。币改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实业界人士增加投资,中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继洋务运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之后的第三次经济建设高潮。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成就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8月8日,蒋介石义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物”、“调查金融”。

1935年10月10日,蒋介石正式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作为运动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的主要内容为:阐发“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新生活运动之关系”。在蒋介石看来,二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