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22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6)(2 / 3)

俄的态度了如指掌,故能牢固掌握,尽为其用,尤其是助长了蒋对共产党的排挤和打击气焰。

鲍与蒋订立的“君子协定”,究其实质,内容主要是“弃汪联蒋”,这对于国民革命的现在和未来走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确认了“以蒋代汪”的格局,推波助澜地将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历史,推向了以蒋介石为轴心的时代。

与鲍罗廷一同联袂归来的胡汉民,此时收回了他在莫斯科公开的拥护苏联、拥护第三国际的调子,以亲见亲闻的“资格”,游说拒俄、排共,以求东山再起。他实在是打错了算盘,蒋介石意在一人独断,不可能搞蒋胡合作,再者胡的拒俄游说,特别是他对蒋提出的“扣留鲍罗廷”的主意,更提得不是时候,如果真是那样做的话,蒋介石自断活路,因此胡之此行注定是一无所成的。不出所料,1926年5月9日,在广州政坛败出的汪精卫、胡汉民,同时离粤。

“君子协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抑制中共。由于蒋介石对鲍罗廷的底牌掌握得一清二楚,因此,从一开始,蒋就提出,要求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职务,这便成为蒋公然向中共发动一次党务限制和清除运动。5月12日,蒋介石即与鲍罗廷商谈“党务整理办法”。虽然鲍也表示过不同意见,但态度极为缓和,凡蒋介石所提主张,鲍在支支吾吾中全部接受了。14日,蒋对鲍说:“对共产党提出条件虽苛,然大党允许小党在党内活动,无异自取灭亡,余心实不愿提出亡党条件,但总理策略既在联合各阶级,故余不愿违教分裂也。”表面上声称遵从孙中山遗教,而实行上认为孙中山的“容共”将导致国民党之“亡党”。对此,鲍罗廷“默然”无语,不作表态。种种情况助长了蒋反共之野心,整理党务案即是在此微妙关系中出台和实施的。

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第18次党务会议上,蒋介石认为中山舰事件后内外谣言四起,众说纷纭,整个国内风言风语,一片混乱,为统一口径,蒋介石建议召开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至5月中旬,预定会期已到。而此时,蒋已完全控制住了苏联顾问,也解决了汪、胡的问题,能够从容操纵会议,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党”的意志。

会议之前,蒋于13、14日分别与张静江、鲍罗廷、谭平山、张国焘等谈话,谈整理“党事”及国共“妥协”条件,对共产党的活动提出了严厉限制的条例。

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共40多人,谭延闿、蒋介石、谭平山为主席团成员,蒋介石为主席。蒋介石宣布开会理由,矛头直指共产党,指责“自从先总理逝世之后,本党内部,日益纠纷,一般跨党党员,时有轨外行动”,“反客为主”等。随后,由蒋介石、谭延闿、孙科等9人,提出《整理党事案》,核心内容为四项原则: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纠正党内跨党党员之轨外行动及言论;保障国民党党纲党章的统一权威;确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之地位与其意义。

在《整理党事案》之外,蒋介石又单独提出国共“协定事项”8条:共产党应训令其党员,改善对于国民党之言论态度,尤其对于总理之三民主义,不许加以怀疑或批评;共产党应将国民党内之共产党党员全部名册,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中央党部部长须不跨党者方得充任;凡属于国民党党籍者,不许在党的许可以外,有任何以国民党名义召集之党务集会;凡属于国民党党籍者,非得最高党部之命令,不得别有组织及行动;中国共产党及第三国际,对于国民党内的共产分子,所发一切训令及策略,应先交联席会议通过;国民党党员未受准许脱党以前,不得人其他党籍,如既脱党籍而人共产党,以后不得再入国民党;党员违反以上各项时,应立即取消其党籍,或依其所犯之程度,加以惩罚。

以上四项原则和蒋的八条提案,是在改善和调整两党关系的表面文字之下,运用国民党的组织机制,通过中央的名义,公开地和全面地限制、排斥共产党,是两党仍有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公然对共产党的污蔑、歧视和压迫,最后迫使共产党退让。上述两个提案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分别正名为《整理党务第一决议案》及《整理党务第二决议案》,于5月17日获得通过。

5月18日,蒋介石等又在会上提出《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案》。中央常委是国民党二大新设机构,由9人组成,而没有中央常委会主席之设置。当时大会秘书长吴玉章解释,这样做是为了使“此后凡百事务,当必以多数人负责之故,而进行敏捷”。蒋介石这个提案,含有改变国民党中央领导体制的意义,其用意是进一步从组织上排斥汪精卫。国民党人称整理党务四个决议案中,以这个议案为最关键和最重要,关系到本党组织历史重心的重建。这个提案被正名为《整理党务第三决议案》,获得通过,并“选举”张静江为中央常委会主席。张静江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蒋介石为了使张当选,竟在其提案中规定可由“监委”委员任“执委”主席,这也是因人设置的一个典型事例。20日,蒋介石又在会上重新登记党员的提案,即《整理党务第四决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