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42章 反流性食管炎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反流性食管炎 (1)(1 / 3)

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外症状。典型症状有烧心、反酸、反胃等;非典型症状有胸痛、上腹部疼痛和恶心;消化道外症状包括口腔、咽喉、肺及其他部位(如脑、心)的一些症状。本病发病率约为55\/10万,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最常见。临床主要依据内镜检查、X线检查、闪烁扫描、酸灌注试验等检查诊断。本病治疗效果好,但易复发。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吐酸”、“噎膈”、“反胃”、“食管瘅”、“嘈杂”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等原因所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多食辛辣燥热之品,津伤血燥,以致食管干涩,食物难入;或因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或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痰阻留饮,积于中脘,以致痰饮上逆而致本病。

2.情志失调七情所伤,思虑不解,郁怒难伸,以致影响肝脾两脏功能。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以致胃气上逆而发生本病;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浊内聚,酿而成酸或痰气交阻,逆而不降,则饮食难进。

3.感受外邪由于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脏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向上而发生本病。如暴受风寒,寒邪易耗中阳,中阳受伤,寒滞客于脾胃,而成本证;或因热结脾胃,津亏血燥,纳化失调,致食入反出。

4.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食少运迟。若阴亏液涸,则食管干涩,饮食难以下咽;若脾胃失其温煦,运化无力,则痰瘀互结,阻于食管,发生本病。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以食管、胃、肝、脾为主,病变以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痰浊郁阻等为多。

(诊断要点)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性疼痛,多在进食辛、酸、脂肪食物、酒类后出现。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胸骨两侧甚至两臂,服碱性药物后减轻。食后仰卧、躯干前屈或剧烈运动可有酸或苦味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段甚至溢入口腔。并发食管黏膜水肿、管腔痉挛或瘢痕狭窄时可出现咽下困难。部分患者有食管贲门部或胃手术史。

2.食管钡剂检查黏膜正常,或可见黏膜皱襞不规则、紊乱、增粗;重者有食管狭窄。部分患者可见钡剂从胃反流至食管。

3.食管滴酸试验阳性。

4.纤维食管镜检查可见齿状线模糊,食管下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黏膜活检见鳞状上皮细胞层次减少,基底细胞明显增生,乳头延伸至上皮表面,伴有血管增生等。

(辨证施治)

1.肝胃郁热证

主症:嗳气泛酸,上腹部或胸骨后灼热感或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严重时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左金丸加减。黄连6g,吴茱萸2g,浙贝母15g,瓦楞子(先煎)30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栀子10g,白芍12g,牡丹皮15g。

加减:泛酸者,加乌贼骨12g、浙贝母9g;嗳气频繁者,加沉香9g,白蔻仁12g;心烦易怒者,加合欢皮12g,炒栀子9g;呕吐者,加代赭石12g,柿蒂9g;腹胀便秘者,加虎杖9g,厚朴9g。

2.肝胃不和证

主症:症状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骨后灼热或灼痛,嗳气泛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胸闷,两胁下疼痛,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白芍15g,枳壳10g,陈皮8g,香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郁金10g,紫苏梗10g,法半夏10g。

加减:吐酸者,加乌贼骨12g,浙贝母9g,或煅瓦楞子9g制酸;嗳气频繁者,加沉香9g,白蔻仁9g;心烦易怒者,加合欢皮9g,栀子9g;伴呕吐者,加砂仁9g,柿蒂6g;若胸骨后疼痛者,加黄连6g,蒲公英9g。

3.脾虚胃热证

主症:腹部隐痛胀闷或灼热,泛吐酸水,嗳气,食欲下降,大便时干时稀,口干喜饮冷水,胸中烦闷,舌红,苔黄,脉弦缓。

治法:健脾清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10g,干姜5g,法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茯苓15g,煅瓦楞子30g,延胡索10g,炒竹茹12g,大枣10g,炙甘草5g。

加减:胃热偏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9g,蒲公英9g;心烦口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