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42章 反流性食管炎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反流性食管炎 (1)(2 / 3)

者,加天花粉12g,芦根15g;脾虚偏重,大便烂,腹胀明显,舌苔白腻者,加藿香12g,佩兰6g。

4.脾虚气滞证

主症:胃脘胀满隐痛,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灼热,嗳气则舒,食欲减退,泛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健脾理气。

方药:丁香柿蒂汤加减。丁香3g,柿蒂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半夏12g,紫苏梗15g,枳壳12g,延胡索10g,生姜10g。

加减:胸闷腹胀明显者,加薤白12g,厚朴6g;大便烂者,加苍术6g,藿香9g,白蔻仁9g;伴有手足不温者,脘腹胀闷、喜温喜按者,加补骨脂9g,吴茱萸6g。

5.气虚血瘀证

主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气短懒言,口干咽燥,吞咽困难并且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舌淡暗,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方药:启膈散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太子参20g,茯苓20g,丹参20g,浙贝母15g,郁金12g,砂仁6g,荷叶蒂15g,桃仁10g,当归12g,竹茹10g,陈皮10g,甘草10g,大枣15g。

加减:津液损伤者,加麦冬9g、玄参12g;大便不通者,加大黄9g;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牡丹皮9g、知母15g。

(单方验方治疗)

1.乌贼骨、大黄各9g,木贼草(微炒)18g,共研成细末,每次开水送服6g,早、晚各服1次。忌生冷辛辣食物。适用于肝胃郁热证。

2.吴茱萸(用开水烫过)9g,加入生姜3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证。

3.丁香2.4g,柿蒂9g,党参12g,生姜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气滞证。

4.延胡索30g,三七30g,乌贼骨30g,一起研成细末,每次口服5g,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证。

5.鲜藕、白茅根各125g,煮汁频服,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出血者。

6.竹沥30g,开水冲泡,每日2次。对痰多胸闷者有良效。

7.白蔻仁、紫苏叶、代赭石各9g,水煎服,每日2次。

8.鸡蛋壳适量,焙干研末,每次3g,每日2~3次,开水送服。

9.紫苏叶9g,莱菔子9g。水煎服,用于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

10.厚朴花、玫瑰花各6g。开水冲泡频饮,可用于痞满呃逆者。

11.绿豆、粳米适量,熬成稀粥食用,有清热降逆的作用。

12.槟榔片(炒黑),为细末,每服1钱,白水送下。

(中成药治疗)

1.四方胃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实证、热证。

2.香砂养胃丸每次3g,每日3次,用于治疗脾虚证。

3.珍珠层粉每次1~3g,每日3次,用于各证型。

4.金佛止痛丸每次1~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疼痛剧烈者。

5.胃乃安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为主者。

6.加味乌贝散胶囊每次3g,每日3次,饭前2小时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7.左金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郁热证。

8.元胡止痛片每次4~6片,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瘀血证患者。

9.附子理中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患者。

10.黄芪建中冲剂每日7.6g,分3次温开水冲服。对于脾胃虚寒型或寒热夹杂型适用。

(外用药治疗)

1.取鬼笔鲜品50g,置打浆机中。打浆过滤加75%乙醇至100ml,浸泡7日即可使用,用时摇匀。病人暴露胸部,皮肤先用温水擦干净。用脱脂棉蘸本品少许涂擦胸骨外皮肤,以疼痛明显部位为佳。每次涂擦3遍,每日3次。

2.吴茱萸、紫苏子、莱菔子、竹沥、半夏各20g,共打碎研细末,醋调,贴敷天突、膻中、大椎。每日1次。有理气化痰作用。

3.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瓜蒌、贝母、枇杷叶、枳实、杏仁各10g,研细末,用黄酒调成糊状,从两侧肺俞至胃俞大面积贴敷,再用上药贴敷天突、膻中。有清化痰热之功。以上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个月。

4.贝母、瓜蒌、海藻、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枳实、香橼、青皮、薤白各10g,沉香3g,研末装入布袋,平贴胸前食管部位,用纱布包扎紧。每星期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个月。有化痰祛瘀作用。

5.木香、橘皮、杏仁、紫苏子、枇杷叶、半夏、天南星、莱菔子、瓜蒌、贝母各30g,研末,加水煮至温度70~80℃,掺入有机瘀泥中,拌成泥浆状,保持40℃左右,全身浸入,浸泡30分钟后,温水冲洗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