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6章 结核性胸膜炎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结核性胸膜炎 (1)(2 / 3)

留胸胁证

主症:胸胁胀满疼痛,以胁下为主,呼吸、咳唾、转侧时明显,恶寒、发热、咳嗽、胸闷、气紧,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沉弦。

治法:宣肺蠲饮。

方药:蠲饮汤加减。葶苈子15g,茯苓皮15,桑白皮10g,黄芩10g,泽泻15g,陈皮5g,法半夏10g,郁金10g,炙麻黄5g,石韦15g,苇茎10g。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15g,玄胡索15g;胸闷甚者加瓜蒌皮15g,款冬花10g。

3.痰热内蕴证

主症:发热,头痛,有汗,气促,咳嗽,痰色黄稠难排,胸闷胸痛,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瓜蒌皮15g,黄芩10g, 浙贝母15g,知母10g,橘红5g,桔梗5g,桑白皮15g,栀子10g,麦冬15g,葶苈子10g。

加减:头痛明显,加蔓荆子15g,藁本10g;痰黏难咯者,加海浮石10克,蒲公英20g,天竺黄10g。

4.肝火犯肺证

主症:胸肋胀痛,与情绪有关。喜叹气,咳嗽,痰黄或干咳无痰,口干口苦,舌苔黄。脉弦。

治法:清肝泻肺。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青黛15g,海蛤壳10g,地骨皮30g,桑白皮30g,炙甘草3g,知母15g,黄芩10g,川楝子6g。

加减:胸痛甚者,加郁金15g,丝瓜络15g,牡丹皮10g;痰黏难咯者,加海浮石10g, 川贝母10g;咳嗽阵作者,加桔梗10g,杏仁10g,枇杷叶10g;火邪伤津,咽燥口干者,加沙参10g,麦冬10g,天花粉20g。

5.痰瘀互结证

主症: 胸胁疼痛,胸闷不舒,呼吸欠顺畅,胁部刺痛,固定不移,咳嗽,咯痰,甚至胸廓畸形、下陷;舌暗,苔腻,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化瘀宽胸,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12g,川牛膝9g,桔梗6g,柴胡8g,枳壳6g,甘草3g,瓜蒌15g,贝母15g。

加减:胁痛甚者,加广郁金10g,降香10g;胸闷、苔腻者,加半夏10g,陈皮12g。

6.阴虚内热证

主症:干咳,无痰,痰少不爽,口干咽燥,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胸胁闷痛,形体消瘦,舌尖红,苔少,或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0g,桑叶15g,玉竹10g,扁豆15g,甘草5g,天花粉15g,地骨皮15g,玄参15g。

加减:咳痰者,加川贝母10g,甜杏仁10g;盗汗甚者,加乌梅6g,瘪桃干10g;痰中带血者,加牡丹皮10g,藕节15g;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12g,远志10g。

(单方验方治疗)

1.橘络6g,白芍10g,水煎代茶饮。适用于各型。

2.生地黄30g,沙参、麦冬、桑白皮、鳖甲各20g,石斛、葶苈子、地骨皮、青蒿、秦艽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虚内热证。

3.郁金30g,当归、柴胡、黄芩、滑石各15g,瓜蒌25g,桔梗、穿山甲、金银花、牛膝各20g,桃仁、杏仁、葶苈子各15g,甘草5g。适用于瘀滞阻肺之证。

4.夏枯草500g,加水2 000ml,煎煮浓缩至1 000~1 200ml,每次口服30~50ml,日服3次。适用于肝火犯肺型。

5.炮山甲45g,蜈蚣2条,僵蚕15g,火硝1g,守宫2g,全蝎2g,白附子45g,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儿童及体弱者酌减,孕妇忌服。

6.将壁虎放在瓦上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次3~4粒(小儿1~2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7.丹参、夏枯草、牡蛎各30g,三棱、莪术各15g。适用于痰瘀互结型。

8.当归、赤芍各15g,川芎、红花、五灵脂、玄胡、牡丹皮各10g,桃仁10~15g,香附12g,枳壳6~10g,甘草6g。

9.制香附、旋覆花、当归、赤芍、玄胡、丝瓜络各10g,丹参、郁金、天仙藤、泽泻各15g,甘草5g。适用于瘀滞胸胁。

10.苍耳草25g水煎服,或制成10%浸膏溶液,每次10ml,每日3次。

(中成药治疗)

1.百合固金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河车大造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肺结核丸每次9g,每日3次。以上适用于胁痛见阴虚火旺证者。

4.抗痨丸每次1丸,每日3次。

5.元胡止痛片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