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就大大增加。何况之前长沙其实算不上完全掌握在刘表手中,这一次收复长沙,刘表或许就能够完全消灭敌方强族,真正意义上的收回长沙。
接到刘表命令的黄祖看完了那封信,然后立马到了城头,隔江望过去。严舆的营寨仍然人头攒动,午时的炊烟,傍晚的营火数量都是充足,何况每日严舆都仍然让那些士卒前来叫骂。
虽然黄祖非常想要将那些叫骂的士卒千刀万剐,但是此时竟觉得松了口气。因为如果不是主力仍在,主动挑衅不是作死么?
而文聘接到刘表的命令后,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但仍然是出城攻向豫章。太史慈不可能为了长沙扔下豫章不管,只能是率军抵抗文聘。
而文聘不愧是文聘,以攻代守,竟是让太史慈打又打不到,走又走不了。深谙后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敌困我打的十六字精髓。
太史慈被弄得不胜其烦,最终只能在庐山(在柴桑东南不远处)建营而守,文聘这才是消停下来。
此时太史慈被拖住,没有人前往长沙支援。徐盛吕岱合兵不过一万,何况这一阵打下来,总有些死伤。不足一万兵,根本不可能坚守多久。何况如果到时候被包围,可是连逃都逃不出去。
在接到黄祖传来的消息后,刘表心情很是不错。因为这个时候他前往长沙的援军已经是到达了长沙郡,最多不过数日,便能够到达长沙。而此时的太史慈被文聘托在华山一线,根本无法抽身,也就是说攻入长沙的江东军孤立无援,长沙马上就要落入刘表的手中。
只要夺回长沙,然后再派重兵把守,江东军便是没有任何的希望。到时候文聘回到柴桑,就算严舆的大军离开武昌也没有关系了。
而严舆劳心费力的攻打蘄春郡,又派偏师攻长沙。兵员粮草都用了不少,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刚刚得到江东不过两年的严舆,即便是江东连续丰收,又收山越之兵,但经得住几次这样的挥霍?
只要再来这么两三次,江东数年之内恐怕就再无实力染指荆州了,甚至刘表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张。想到这里,刘表怎么能不高兴?严舆的混淆视听之计被刘表针对得如此厉害,难不成严舆的西进计划就此搁浅?又或者说,严舆另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