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旺两人心中满是苦涩,吕飞却笑道:“虽然如此——大势在我,有我宠爱,何须在意小小虚名?”
也是,吕飞孤身来到这里,上无长辈掣肘,以宗师之身开一方之局,自然是“言出法随”——至少在府中是这样。
两人颜色稍缓,吕飞又道:“我欲以六礼相聘之,另七出三不去之法,你们不须过虑了……”
啥六礼七出三不去的?日麦直接傻眼,泽旺则是挠头,尽管爱好汉学,多方向人求教,也只是大致比较熟这些概念名罢了,真要他说个子丑寅卯的,他还真要抓瞎了。
当下吕飞轻笑一声,便缓缓道来。
所谓六礼,一指人生中大的六方面礼仪——冠(成人礼)、婚、丧、祭、宴(乡饮酒礼)、会(士相见礼),另外就是吕飞现在所说的,起于周代,单指整个婚礼的六个组成部分的礼仪了,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纳彩,就是“议婚”,以媒妁之言相通,也就是有意的男方,派媒婆这样的中间人去女家,询其意见。此间媒婆,也就等于前面士相见礼中的“摈者”。
纳彩之时,还要携带礼物。
首先是雁,犹如士相见礼之中要捧“雉”。
取雁的含义,一则是大雁秋南去春北还,从不“失信”,;二则是雁飞时,队形整齐有序,且壮者在前,弱者居中后,长幼有爱也。
所以总的来说,以雁为贽,就是代表男家说,此来求婚是极为真诚,不是开玩笑的;其次是说男方合于礼法,没有长幼不分的“非礼”行为。就是说,老大不结婚,老二决不能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古代并不只是官府和父母的压力,也有下面弟弟妹妹的催促——你不能挡了弟妹们追求人生幸福的路嘛!哈哈……再次就是说女方进了男家,男家必定相敬上下相爱,请女家放心。当然也暗含着,你女方进了男家也要合于上下礼制之意。
小小一雁,此中无声胜有声啊!
其次于雁的礼物,视乎家境不同而不同。下层平民间,四时果蔬再加个三牲鸡鸭之类就可以了,彩线或者锦布打成包或者好看点封入礼盒;家境好的,那就加上绫罗绸缎金银钱物之类不等。唯一讲究的,就是不能用单数,以双数为佳。
纳彩之后,就是问名了。男方询问,女家也有意向了,男方就再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另外可能的话,女方重要亲友的姓名什么的也要问了,此中还要携带大雁。
问名之用,一是便于了解称呼,二是追本溯源,看是不是近亲结婚(这个古代貌似不怎么讲究,反倒是表姐弟表兄妹都可以结婚,谓之亲上加亲……汗,唐伯虎八个表妹,厉害啊!);三就是最重要的了——占卜!让媒人拿回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甚至加上其父母的,看是不是和男方有何相冲,要是八字不合,这亲事立马无条件告吹了。
接下来就是“纳吉”了。将取回的女方甚至其父母的八字什么的,在祖庙占卜,“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就是说双方目前都比较满意,基本敲定下来,就郑重写上一纸“聘书”,谓之“文定”,也就是通常话本小说里谈到的“一纸婚书”、“一纸婚约”等,初步表示双方已经订婚。此书通常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另一份交由官府备案。
双方父母长辈基本敲定,就进入实际操作环节,也就是纳征,也称为纳币,是男方对女方下聘礼,正式放下一个承诺,也称为“过大礼”,此中通常要有明确的礼单,谓之“礼书”。纳征过后,双方就正式完成了订婚。
纳吉与纳征通常合在一起,同为订婚的重要手续,只不过一个是法律意义上的确认,一个是物质意义上的确认罢了。
订婚过后,就是“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请期一方面是为了急缓有序,定下亲来了,就要从容地选定个“黄辰吉日”,以求完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双方年幼就订婚的,一个准备的时间而已。
最后的亲迎,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表达迎娶的强烈愿望及对女方的尊重,此时要下“迎亲书”。
在国人的观念中,亲迎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极为重要。就吕飞所知,后世尽管“领了证”订婚后,就是法定意义上的夫妻了,但是你要是不花上一大笔钱筹备个热热闹闹的婚礼,那双方亲友还真是不怎么承认的!而且在古代还更是严重,若是男方不亲迎,就会被视为不合礼法,被整个社会排斥,而且女方在男方死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改嫁,不必“从一而终”。
上面就是六礼,完成新人的步骤,接下来,还有洞房花烛夜的次日,去拜公婆,即“待晓堂前拜舅姑”是也,若是公婆已经不在了,那么三月后去家庙拜谒,称“庙见”。
六礼加上三书,就是从古至今的婚礼基本流程,当然,不同阶段都有所缩减。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从汉末到东晋,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