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夏朝列国志> 第40章 姜琳 北狄之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姜琳 北狄之地(1 / 2)

(一)

次日一大早,姜琳一行人便收拾东西启程赶往渡口。

上河在穿过王屋山脉后便分为了九股,或淤积而成湖泊,或奔流而至东海。其中一股延太行山东麓蜿蜒而上,流向东北方,自千里沼泽之湾处注入东海;最大的一股横穿烈山,环绕隅夷郁洲而注入东海。

汾水是上河的几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太行山脉的深处,由众多溪流汇聚而成,水面宽阔,水势也较为平缓,与那奔涌的上河相比算得上是波澜不惊了,因此往来于汾水两岸的船舶络绎不绝,更将这韦国的都城晋阳城衬托的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几人不久便抵达了距离最近的市镇上的一个渡口码头。天色虽然还早,但是已经有不少人来此等候渡船,或单独雇佣船家行船渡河。

这时只听身后的市镇上传来一阵嘈杂之声,他们循声望去,只见远处跑来一大队的人马,为首四人骑在马上,身着兽皮甲胄,全副武装,飞扬的马蹄踏在地上泥土飞溅。身后跟随奔跑而来的军士中有人打着蓝色的旗帜,上锈九尾灵狐。

这队人马直奔渡口码头而来,蓝色的旗帜迎风飞扬,甚是威武。

“夫人,恐怕来者不善。”赢濂附在姜琳身侧耳语道,“这些人不会是冲我们而来的吧?”

“既来之则安之。”姜琳面无惧色,淡定的站在那里看着这队人马渐渐的靠近渡口。

很快这队人马便来到跟前,领头的军官一挥手,众军士将这渡口团团围了起来。姜琳则毫无顾忌的抬头仔细地打量着这个领头的军官。年纪并不是很大,约莫不过二十多岁,满脸正气,腰间除了挎着一把青铜宝剑外,还别着一块玉牌,显然也是个氏家大族人家出身。

“昨夜有大胆刺客混入大世子彭御府邸行刺,我等奉命扼守渡口排查可疑人士。还请诸位多多配合。否则一律收监候审。”青年军官喊到。

“这些刺客可真是大胆,居然敢在韦国的都城行刺大世子。”赢濂疑惑地低声说道。

“嗯,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多事的好,表现的自然一点儿。他们只当我们是几个北地行商,应该不会怀疑我们的身份。”姜琳也低声回应道。

几个军士走上前来,依次审视和盘问着渡口的行人,果然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人士。他们要找的是东夷族人的人,而姜琳等人显然是西境和北狄的口音。

不一会儿对面的渡船开了过来,船上下来的乘客也都被聚集了起来等候审查,凡是东夷之地来的人都被军士们扣押了起来。

姜琳等人雇了一条渡河的大船,连人带马一同搭乘,向上游的北岸驶去。

天气依然阴沉,乌云密布,天空中凝聚的雨滴不知何时就会突然趁人不备的溜下云层。水岸两侧都笼罩着一层薄雾,向远处望去视野有些糊不清。

姜琳看着这番景象,她飘忽不定的视线停了下来。此时这样一番云雾缭绕的景色不禁让她回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假如他们当初从夏都出来一路向西渡过上河,穿过崎岖的山路和浓密的树林,攀越那同样云雾缭绕的终南山脉,便可抵达位于太乙仙山脚下的阆中城。

阆中城位于一块三面环水的谷底,有陡峭的隘口和绝壁深渊作为屏障,虽然山路有些崎岖难行,但是这恰好也铸就了他易守难攻的坚固。

她想念自己那年迈但依然睿智的父亲,也许在这困惑难耐的时刻父亲更可以给她一些些可贵的指点;也想念自己那可怜的只剩下孤儿寡母的妹妹姜原,不知道她此刻是否已经从丧夫之痛中缓醒过来。倘若与那昆吾国当真不免一战,父亲和两个妹妹也会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但此刻她必须北上直取葛伯城,她的两个儿子正对她翘首以盼。只等再安然渡过数日的行程便可抵达葛伯国的领地。

汾水两岸尽是沃土良田,农耕发达,物产丰饶,一个接一个的村落房舍鳞次节比,山丘之上也是青葱林荫,山林茂密。这片肥沃的谷地,补育着夏朝的十大氏族之一的豕韦氏一族,其族人鼓励生育,因而人口颇为稠密。

他们一行人下船之后并未选择进城,而是绕过了繁荣的晋阳城,直接向北狄之地的方向赶路而去。

(二)

姜琳一行人此后的一路上几乎未做耽搁,十数日之后便回到了葛伯城。

赢廉飞得知母亲归来的消息甚是高兴,放下手中杂事,便赶来拜见母亲。

“母亲大人,可想死我了。您终于回来了。”赢廉飞言语中情真意切。

“我走的这些日子,邦国之中可曾有什么大事,或让你为难之事?”姜琳见到儿子虽然心情也甚是愉悦,但是仍然关心着整个邦国,毕竟这是葛君对她最大的嘱托。

“还请母亲大人放心,有鲁国师和一班大臣细心辅佐,这些日子还算安稳,并没有什么难事。而且您走后不久弟弟若木就醒了过来。现在虽然双腿尚不能走动,但是经过一番调养,精神好多了。”赢廉飞高兴地说道。

“不过,这两日来了几位贵客居住在这都城内。”赢廉飞沉声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