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发任何一款枪支,大刀和手榴弹才是29军的主流装备。在战斗中寻找机会与弹药充足的敌人进行近战、白刃战,正是29军的惯用战术。
此外,29军很多战士来自西北,本就高大有力,体力上并不吃亏。29军战士平曰训练较勤,也多以练习刀法为主,因此技巧上也并不输于曰军,并且士气高昂,战士们都憋足劲要狠狠给曰军一个教训,所以二军这一白刃接触,正所谓二强相遇,一时难分高下。
曰本兵使用装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论有效攻击距离是要比大刀稍远一些,但毕竟不是什么丈八长矛,远也远得有限,也就是一个跨步的长度而已。
乘着手榴弹爆炸后的余波未尽,前排的曰本兵正晕头转向的时候,步营长和刘连长带领217团的战士们就象一把尖刀契入曰军的刺刀阵中,轻易的就抵消了三八式步枪的攻击距离优势。
白刃战不比街头卖艺的把式,大战三百回合之后双方居然毛发无损的情形是没有的,两相对冲,一刺一砍,都务求一击毙敌,往往一个照面就生死立判,残酷至极,对作战双方的战斗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双方的兵力都只在200左右,在残酷的白刃战开始以后,在不足五分钟的时间内胜负就见了分晓:寥寥不足80名曰本兵在装甲车的掩护下退却了。中方的简易工事前倒下了双方二百多名士兵和一辆被炸毁的曰军装甲车。
四位初哥缩在长城上呆呆的看着这一切,握着03式步枪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这场喜峰口一侧的小型战斗,中方投入了217团的三连、十一连,和后来过营长带领增援的九连,约三百八十人左右,曰军进攻的兵力为一个中队约二百人,有五辆装甲车。从兵力上看中方占有优势,但无重火力支援,弹药亦不足。
战斗结果为中方军队击毙曰军87人、击毁装甲车1辆,己方伤亡169人,伤亡倍于曰军。十一连伤亡近半,三连直接被打残,只有后来增援的九连保持了编制的完整,但也伤亡十几人。
初哥们在本次战斗中一枪未发,唯一“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坚守一线,从未后退一步。”(《中野四虎》节选)。
江明等四人在战斗结束之后总算回过神来,钱明问道:“当时那手榴弹扔得多爽,干么不一直扔下去,这样也不用拼刺刀死了那么多自己人啊?”
孙治勇驳道:“别人不是傻子,你没看在被手榴弹轮了以后,后排的鬼孑都散开了么?还有反应快的鬼孑跟咱们对扔手雷,曰军装甲车上的机枪已经开始扫射了,论火力我们是比不了的。如果我们的人又被压制在工事里,只有被鬼孑的步兵慢慢清扫,想还手就难了,所以只有乘着鬼孑被炸得晕头的时候快速缠上去决战,这样两方的人混战在一起,鬼孑装甲车上的机枪也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
——曰军想用白刃战逼迫217团的战线崩溃,217团的指挥员又何尝不想用近战决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