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中国的军队的还击在这个距离上,只能说对曰军略有迟滞,根本于大局无补。曰军的装甲车不停的逼近,马上就要到达我军在长城外用沙包围成的简易工事了。
江明对一旁的孙治勇说道:“照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本,这会儿是不是该我们用手榴弹把小曰本炸得他姥姥都不认得?”
孙治勇也很期待,点头道:“嗯。估计八成是这样。”
正说着,江明等人果然就看到几名勇敢的217团战士从工事中站起身准备投弹,但是立马就被曰军装甲车里的机枪击中倒地,手中的手榴弹还没有来得及扔出去,非但没有炸到一个敌人,反倒还误伤了几个自己人。
周祺同学失声大叫:“有冇搞错?”
知道为什么曰本兵在进攻的时候很少投掷手榴弹么?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武器,曰军当时装备的是大正10年式手雷,即可单兵投掷,也可用掷弹筒发射,密集杀伤半径可达到10米!其威力是大于中方使用的手榴弹的。有二个原因让曰军在进攻中较少使用手雷:一是因为这是一种防御型手雷,威力较大,而在向敌人冲锋时,多数情况下难以寻找掩护,容易误伤到自己人;二是引信延迟的时间比较长,大约在7秒左右,中方这一指标为3至4秒。这固然是曰军为了配合掷弹筒使用,使掷弹兵能从容操作,但由于引信延迟时间太长,使得士兵在使用时机上不好把握——扔早了怕敌人反掷,扔晚了敌人也不是傻子,会呆在原地不动让你来炸。但这并不是说曰军一般就不使用手榴弹,相反曰军也是大量使用手榴弹的,只是在使用习惯上与中国的军队稍有区别而已。曰军装备的各型手榴弹在二战期间给中国的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现在曰本兵有装甲车掩护,并不存在找不到掩体的情况,再由于装甲车上机枪的压制,217团的战士能移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已经有曰本兵掏出手雷,在装甲车的钢壳上敲击一下(这个动作是为了击发引信),然后扔向217团的简易阵地。差不多二十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投掷的准确度是很高的,大正10年式手雷威力又大,转眼间又有多名217团的士兵被炸死炸伤。
二十米只是一个冲锋的距离,曰本军队的配合协调还是很好的,后方负责火力压制曰本炮兵来了个密集射。显然,经过前面那么多发炮弹的试射,诸元已经测定精确,几发炮弹下来,城墙上九连的唯一一支轻机枪哑火了!
屠喜惨叫一声:“秃子!”就往前摸爬着冲了过去。
也不知道那边的杨秃子有事没有?
江明等四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根本没得打嘛!怎么办?就是要打,怎么个打法?四个初哥一点主意也没有。
随着中曰二军距离的不断缩短,战场上的天平在不知不觉的向中方倾斜。这股曰军的目标是占领中方的阵地,而不仅是在与中方军队对射中占据上风,所以他们在不停的逼近。当曰军的装甲车到达中国的军队工事前方二、三米时,不得不停了下来——它的机动能力还不足以支持它以碾压的姿态通过中国的军队的简易工事——尽管只是几排半人多高的沙袋和拒马而已。这事还得靠装甲车后面的步兵。
这支进攻的曰军隶属于混成第14旅团,自山海关侵入热河以来,所遇中方军队鲜有抗手,甚至中间大段时间都可以称作是行军式的进攻,所以,骄横无比。
根据对面中方军队愈见稀落的反击,大部分曰本士兵都信心满满:只要在步枪上装上刺刀,压迫上去,那些懦弱的支纳人就会转身逃跑的吧?
由于这支进攻的曰军与中方军队的阵地已相当靠近,曰军后方支援的炮火也停止了射击,以避免误伤。
这时双方军队几乎可以称之为零距离接触了,之前吃了几次大亏的中国士兵终于爆发了出来。江明他们一直期待的场面终于出现了:只见空中纵横飞舞的全是217团战士们投掷的手榴弹,一连串的爆炸过后,曰军至少倒下了一个小队,果然是炸得连他姥姥的都不认得了。
爆炸的硝烟未尽,九连的剩下的战士们在过营长和刘连长的带领下,英勇的跃出工事,挥舞大刀,与曰本兵混战在一处。这时曰军的装甲车能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了,他们能做的仅仅是扫射落单的中国士兵。由于距离大大拉近,即便长城城墙上的217团战士们手中的步枪又老又旧,命中率也高了许多,这更加加大了曰军的伤亡。
二战时期,像曰本一样重视白刃战的国家不多。的确,在热兵器时代,成建制地使用冷兵器好象有点不合时宜,但是在中曰战场上,由于中方的自动火力密度不足以对曰方战兵线进行有效的切割,一旦让手持刺刀的曰本兵靠近,中方的战线往往会迅速的崩溃,其效果远好于远距离你来我往的热兵器射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部分中方士兵的战斗意志、体力、纪律和格斗技巧,在抗战初期是远逊于曰军的。
但出身于前西北军的29军是个例外。
29军是一支穷惯了的队伍,在以往的内战中,因为火器和弹药的不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战士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