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悟”上的论述。
——儒家眼里的“人心自悟”。如果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追求的目标,那么“悟”便是达到这一核心目标的根本方法。儒家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既能“修己”又能“安人”的君子。诚如《礼记?大学》开篇所提出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对君子的素质要求中,又以“修己”为重。而修己的方式又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尽管在像《论语》和《礼记》这样的经典中通篇找不到一个“悟”字,但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由“他律”逐渐上升为“自律”的“悟”却俯拾皆是。也就是说,人只有有“悟性”,并且会“悟”,才能领会圣人的教导,达到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老夫子特别喜欢有悟性的学生,他对高徒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在孔子对弟子说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参能迅速作出反应,以“忠恕”二字概括之,这是何等的悟性!
——道家眼里的“人心自悟”。道家的悟与儒家的悟有所不同,儒家讲究的是外悟,强调从外界的经验中,尤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道家讲究的是内悟,强调从内心的感悟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的非实体性,使之不能对其定义,不能问其是什么,而只能加以描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动表明“道”不是一个实体,它展现的世界是深邃的和无所不包的。正因为如此,道家的“内悟说”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五十六章),反对向外界观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主张内心省悟,向内心世界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当然,“道”这个东西虽然很玄妙,但并不是指向。道家认为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处事,才能“通于一而万事毕”,即“与道为一”。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就是“道”。道家常用“一”来表示“道”。“为天下式”“为天下正”,都是说体“道”乃是社会人生的根本,必由之路。通观整个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与道为一”视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道为一”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
——佛家眼里的“人心自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道、玄相互融合,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悟性思维。有人说,“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同意这个观点。换言之,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而觉是要靠悟性的。佛教也是强调“内悟”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了悟”:“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禅宗的“内悟说”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和客体,佛我不分,“识自本心”。佛教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方法。依据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悟一分为小悟,悟十分为大悟”;依据所悟之速率: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据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据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自己了悟为悟自,令他人了悟为悟他。有关“悟”的词句,在僧人的日常活动中用得太多了,“领悟”体现了互相交流;“感悟”体现了直接参与;“妙悟”体现了经验启迪,如此等等。以我的经验来看,“悟”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快乐,有所谓:知因果即知进退,知悟性即得“开心果”。
有个对子说得好: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舆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总之,儒家的外悟是“经验的领悟”,道家和佛家的内悟是“内省的了悟”,两者都不仅是感官的印象,更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内心对思维主体和客体的领悟。这种思维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无论怎么说,它毕竟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更何况,儒道释三家都重视人的自省,重视内在的修养,重视人心的自觉,重视人心的自悟,这对于提升人的品行,构建和谐社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