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兴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出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人心管理的精辟见解之中。
“人心之本,重在自悟”。这是陈健兴先生在对人心管理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句箴言。下面,请看陈健兴先生撰写的一篇论文,看看他对《人心管理》的独到见解:
“人心”,在中国社会里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概念,尤其是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的成语中有关“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君不见:不得人心、大快人心、蛊惑人心、鼓舞人心、人心如面、人心所向、人心惟危、人心向背、笼络人心、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惶惶、世道人心、深入人心、振奋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齐,泰山移,如此等等。下面,与大家研究、分享这个话题。
一、人心重要
在中国人的话语体系中,“人心”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第一种是指人的心地,也是人心最重要的内涵。最早提到“人心”的是孟子,他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这里所指的“三个圣人”是夏禹、周公、孔子。(朱熹集注:三圣,禹、周公、孔子也。)此外,还特指善良的心地,也就是良心。如农村的婆姨常骂道:“这个没有人心的家伙”,等于说:“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最后还有一个意思也常用,即指人们的意愿、感情,即人的偏好。一如:“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颜氏家训?音辞》)又如:“这么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红楼梦》:第九十回)
我们认为,人心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独有的。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要素,人之名之定义,亦即人所以别于禽兽者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也就是说,仁是人所应有的心,义是人应走的路。从孔子到孟子都认为,人的情感的源泉在于“孝悌”,先要亲所亲之人,而后由亲及人,达到“忠恕”的层面,在社会上忠于国家、忠于领袖。人不仅别于兽,还别于人。人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它既反映了一个人看人看事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也就是说“人心”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统一体。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价值准则的确定,思想情感的变化,选择目标的转移,莫不是其人心的反映。
人心是与外界沟通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心比心”。从字面上看,将心比心指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人做事应该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的人往往善于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显得宽容大量、善解人意。懂得将心比心的人容易将事情做平,正如朱熹所说:“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当年著名文化人肖军对延安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十分不满,找到毛主席倾诉。主席听后没有表态,写了一份信件给他,信中如是说:“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人心不朽。是人都想不朽,但是西方人的不朽和中国人的不朽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追求的灵魂的不朽,不朽的标准是死后在上帝那里能否报到。在中国人眼里看来,人心是不朽的,而不朽的标准死在他人眼里还有没有位置。如果你还活着,但在他人眼里一点位置没有,那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已死去了,但在他人眼里有一定的位置,那就虽死如生。在中国人而言,不朽既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上。首先,要继承父辈的事业,做一个让父辈放心的人。其次,建立自己的功勋,做一个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著名的哲学大师钱穆先生对此看得很透,他说:“一个人只有在别人的心里常常地反映到,便是真正不朽。”毛主席也说过这样的话,在他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悼词里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二、人心自悟
“人心”这个东西,既能赢得口碑,又能安身立命,也能追求不朽,多好呀。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人做不好呢?要不然就没有人心叵测、人心不古等成语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每个人提高悟性的程度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重大和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诸子百家都在如何提高悟性,特别是让人自己提高自己的悟性问题上有所论述,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儒、道、释三家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