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5万多只鸡未发现烈性传染病的侵袭,上市率达九成以上。
在防治鸡病的同时,他还经过反复的摸索,掌握了小鸡、中鸡、大鸡、的饲料配制,使每批鸡不但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且饲养期一般在50天左右即可上市,每只重4至5斤。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生产周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他还以发展养鸡业为主,进行配套生产、综合经营。每年他向粮食部门购进大批原料,自己加工粉碎配制,这就降低了饲料的成本。还将大量鸡粪经过发酵处理,用作养猪、养鱼或回田作肥料,实行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埋头在鸡舍里养鸡,只是办好家庭鸡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市场信息,搞活产品流通。因为从养鸡到卖鸡的全过程,环节多,变化大,每一环节都受到市场严格制约。要想养鸡致富,还要善于经营,注重市场信息。他深入到开平、广州、肇庆等地市场,调查人们对肉鸡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选择了开平县作为销售的主要市场。因为开平县人口稠密,港澳华侨多,而且能直接出口,鸡的需求量大。他凭自己的热情和信誉,取得当地工商部门和食品出口部门的支持,订立了长期购销合同,大批优质的“三黄”鸡就通过开平这个点,出口到港澳市场,使产品保持畅销。同时,他还与本县食品公司订立购销合同。此外,他还在县城开设门市部,常年出售肉鸡、饲料及禽畜药品,了解商场信息。
在改革开放,实现“富裕梦想”精神感召,温木辉所在的石头冲村及邻村的养鸡专业户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技术,很多专业户屡受挫折。为了使乡亲养鸡致富,他经常登门传授养鸡技术。有人担心他这样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温木辉微笑着对他们说:“我自己能养鸡致富全靠党的好政策和各部门的支持帮助,我办鸡场就是想通过养鸡使更多乡亲都把鸡养好了,都富起来,这是大好事,我应该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
因此,每天晚上村内村外的养鸡专业户都聚到温木辉家来,问这问那,大家也借此机会交流经验和市场信息,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为了更有效地扶持养鸡专业户的发展,温木辉与本村及附近的养鸡专业户建立了松散的联营,从鸡苗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从技术传授到经营管理,他都主动承当联系人,各养鸡户遇到的鸡苗选购,饲料配制、防治病疫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他都有问必答,帮助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他和各养鸡户之间形成了一种“经济链条”的关系。特别是在鸡苗的购进和产品的推销两大环节,他着眼于专业户的利益,尽能力为之服务。如1987年销售到开平县的6万多只肉鸡,除了他自己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帮助专业户推销的。
随着养鸡专业户的增加,发展这种联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1988年,他通过县食品公司与广州有关部门签订了饲养20万只美国良种AA鸡的合同,他除了自己养10万只外,其余10万只供应附近专业户饲养。由他统一负责鸡苗的购进、饲料配制,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从扩大购销活动中增加了收入,使鸡场走上了鸡场十专业户的养鸡共同致富之路。
大雨初霁,一抹绚丽的彩虹横亘于石头村与温木辉鸡场之间,一间间用竹子搭建在鱼塘水面之上的鸡舍,满栏肉鸡,唱着欢歌,鸡场附近那株巨大的荔枝树,张开华盖似的树冠,把绿荫献给大地的主人。好一幅“雨后鱼跃鸡欢”的壮丽画图!
再说时任新兴县委书记司徒绍,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山区经济要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先行。首先要从打破干部和农民“小富则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入手,使干部和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转变到敢闯敢干、争创价值的轨道上来。并根据新兴实际,明确把发展养鸡业作为“三高”农业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采取以能人大户牵头,成立集团公司,以公司为依托,挂钩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办法,对于那些养鸡大户,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扩大发展。
一个雨后的晴天,县委书记司徒绍与县委调研室一班人深入到温木辉鸡场调研,认真地听着温木辉介绍发展养鸡的情况,大家一边听一边记录着。
司徒绍递过一支矿泉水给温木辉,赞扬道:“辉哥,你们干得好!县委、县政府支持你们。”
温木辉接过矿泉水,耸了耸肩,长吁了一口气道:“司徒书记,老实告诉你,我真有点担心,有朝一日你们又要割……割什么尾巴。”
难怪,当经历过养多几只鸡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过来人”,又怎敢一下子甩开胳膊大养其鸡呢?
司徒绍拍了拍温木辉的肩膀,笑着说:“你放心,这次我们非但不会割你们的尾巴,还要大力支持你们发展大规模养鸡呢!”
说完两人都会心地大笑起来。温木辉大口地喝了一口矿泉水。这清澈的液体,今天他喝起来格外清爽。是呀!这股清泉,不是流到肚里,而是流进那久涸了的心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