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石头冲传> 第6章 热血青年温木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热血青年温木辉(2 / 4)

,天下行。这对温木辉是多么富有诱惑力。他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一个能让他大显身手的致富路展现在他的面前——学开拖拉机。他说:我读书时,物理学得最好,我有信心通过开拖拉机致富,拖拉机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他毅然决然,不听母亲的劝阻,第二天,他打起行李,第一次坐公共汽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别家乡,只身来到新兴县农机学校学习驾驶拖拉机技术。他觉得生活在前进,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要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愿做屋檐下叽叽喳喳的麻雀。麻雀的天空最大也不过巴掌大的家院。而无论电闪雷鸣,还是狂风暴雨;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浓雾弥漫,勇敢的雄鹰从来都是不惧艰险,展开矫健的翅膀,扶摇直上,搏击长空,俯瞰万里云天。

温木辉虽然没有石破惊天的壮举,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但是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和默默刻苦耐劳的毅力,历经苦难痴心不改。他学有所成后,又回到了家乡。看到依旧贫困落后的村庄,看到村中参差不齐的破旧砖瓦屋,温木辉的心灵又一次震颤了,他以一个特有的倔强、果断的个性和意志,带着泪水和清贫,在感受和思索着人生、思索着社会。

风风雨雨,似水流年。春天,希望在诱人的绿色中跳动;秋天,希望又在成熟的金色中分娩。几度春风秋雨,温木辉实现了抓“方向盘”的梦想——拥有了自已的拖拉机。农忙时,他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犁田;农闲时,上路搞运输。

也许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耕种、抓“方向盘”炼就了他坚韧刚毅的性格,日夜流淌的村后山溪水孕育了他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思想。他说,既然扎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就要像小草一样坚韧不屈。

一个饱受生活磨难,得不到生活抚爱而又执著地热爱生活的人最容易步入美丽的殿堂。可是,作为一名石头冲村中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深知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向世界展示了创造和实现“富裕梦想”的宏伟画卷。

大风起兮云飞扬。改革开放的飓风在华夏大地卷起时代的浪潮,石头冲村后山的溪水也随之涌动,激越向前奔腾。挣脱了束缚的石头冲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迅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迅跑。

改革开放,实现“富裕梦想”如平地一声春雷!多么强烈的震撼力、多么强烈的感召力!全村人的心被搅热了,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盼望“致富”己久的群众,奔走相告,传递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信息,传递着“共同致富”的信息。人们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找到了迈向“富裕”的路径,怎不令他们奔走相告、心花怒放呢?他们之中,有一位典型人物,他,就是石头冲的热血青年温木辉。

改革开放,实现“富裕梦想”,使这个后生可畏的热血青年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他在想,在这块土地上,最辛苦的是农民,最贫穷的也是农民。解放前农民受穷,是因为没有权利,解放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为什么还受穷?。他发誓要在这块土地上,为了乡亲的富裕,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1981年金秋,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温木辉利用其祖父寄回的1000元侨汇,在自家宅基地搭建了一个小型养鸡场,开始了他的家庭式饲养群鸡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对规模养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温木辉就将“家”搬到到了鸡场,时常和鸡睡在一起,细心观察鸡的生长发育规律。靠着这股钻劲,凭着这股韧劲,缺少经验的温木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鸡事业越做越好。

“从1982年以来,养鸡的头数和收入逐年增加,1983年扩大了养鸡规模,除了自家劳力外,还雇请了村中3名村民养鸡,当年实现养鸡总产量36000多只,养猪16头,总产值达30多万元,纯收入5万元。”温木辉回忆着说。

养好鸡不但要付出艰苦细致的劳动,而且要有较高的科学技能。温木辉养鸡就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开始时,比较小心,有老师指导,第一、二批饲养近1000只鸡成功了。正当他雄心勃勃扩大养鸡规模时,近2000只鸡却遇到了意想不到了病疫,两天就死了400多百只,虽然使尽全力挽救,仍无法阻止病疫的蔓延,眼睁睁看着这批鸡全部死光,鸡飞蛋打,损失了近万元。

在失败面前,是心灰意冷,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呢?经过认真思考,他选择了后者。他想,养鸡要成功,须在掌握技术上下功夫。于是,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养鸡师傅温北英请教,并认真阅读《养鸡问答》、《鸡饲料的配制》、《鸡病的防治》等有关书籍,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细心研究养鸡技术。为了探索鸡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他常常废寝忘餐,有时通宵达守在鸡舍房观察鸡的生活状态,发现病疫苗头,立即解解剖研究,采取措施,着力防治,经过反复观察和学习,他运用科学技术养鸡取得了成功。两年来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