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人各有志
十年**********结束后的三个年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个春秋,中华古国在历史的变革中呼啸前进。国家在转机中举步,政党在反思中探索,社会在阵痛中行进,人民在渴望中期待;工厂在整顿落后的弊端,农村在试验脱贫的途径,机关在批判阵旧的信条,兵营在探求强军的新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国土和十亿勤劳勇敢的民族,都在希望中急切地寻觅一条向着繁荣和富强的境界飞跃的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历史转折期特有的改革开放的丰富色彩。与此同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世间的各色人等,又在经历一场新的思想斗争和生活抉择。解脱者的庆幸、受惩者的仇怨、胜利者的欢欣、失败者的悲凉、开拓者的宏愿、创新者的奋发、投机者的欲望、取巧者的得意、恋旧者的愤慨、保守者的惶恐……互相牵扯又互相争斗;各色各样的思想、各色各样的感情、各色各样的观念、各色各样的追求,互相映照又互相碰撞。人们的心灵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是历史变革期特有的思维搏奕,千姿百态熠熠生辉。
深秋佳季,星期佳日。古城的街街巷巷人群如潮摩肩接踵,市井的宅宅院院人影绰绰声色浓烈。察看人们的衣貌——棉、毛、丝、绸、涤、锦、尼争奇斗艳,夏、秋、土、洋、中、西、古交相辉映,那是一幅幅无比瑰丽的风物画面;观望人们的情态——吃、喝、谈、读、游、玩、做生气勃勃,苦、乐、悲、欢、哭、笑、怒异态纷呈,那是一幅幅极为生动的人世图景。
座落在西城河畔的江滨公园,景色秀丽,游人如织。
绿树丛中,左依假山右傍荷池,矗立着一栋雕梁画栋琉璃飞檐的仿古亭阁式建筑,号称“品茗馆”,是公园内首屈一指的茶室,这里,常年累月生意兴隆。平常日子,那宽敞的水磨石地板的大厅里便座无虚席,一到节假日,则更是人满为患,另将一把把折迭椅摆满厅室外的迥廊,经营服务人员大有接应不暇之虑。因为它的存在,那些业余消闲或游园赏景的人们有了歇脚、小憩、聚会、品茗、避日、躲雨的场所,使它不仅成为这座全城最大公园的标志景物,而且被缺乏游览名景的古城市民视为掌上明珠。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这颗被人珍视的明珠,却被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事污染失色了。瞧瞧吧,就在那些下棋聊天欢度晚年的退休老者、三五成群高谈阔论的年轻小伙、携袋背包游园歇脚的外地旅客、伴妻携儿合家度假的公职人员、聚朋会友品茗叙谈的知识分子等等原本应是优雅闲适的画面中,会不时地插进一些格调拙劣的镜头——有招摇诈骗兜售各种奇装异服、伪造首饰、电子手表、港澳录音带、尖头皮鞋、人造包夹、涤尼布料等等时髦商品的,有嘁嘁私语进行粮、油、布、煤、烟等购物票证交易的,还有气壮声振地叫卖茶叶、烟丝、黄花、木耳、药草、补品等等土特产的——真是商品泛滥人声嘈杂,个体摊贩见缝插针,昔日的宁静雅致全被打乱了,搅得茶客们心烦意躁思绪不宁,时势所酿奈何不得,只好入乡随俗听之任之。
星期天上午,秋气豪爽。有两位茶客来到前厅,在柜台边付了茶费,因主厅满座,各人端着青瓷杯拿着折迭椅,远远地避开闹闹哄哄的厅室,在离此五十米远的一角浓荫树下的石桌旁边坐下来,服务人员随后送来了茶叶和一个热水瓶。
这是来自市属砖瓦厂的两位曾经炫耀一时的风云人物,在最近两天,因同时遇到了关乎各自身价地位变迁的麻烦事,且由于多年来同气相求和同病相怜的命运,聚到了一起。
厂党委祕书兼团委书记张达功,一位白皮细肤、身高体瘦、俊眉秀眼、颇有几分书生风度的三十岁青壮年。他,不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浪潮中断学业的“三届生”,到农村下放插队后,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化了几条高档香烟,博得大队支书的好感,在乡下只待了两年多便上调回城到砖瓦厂当了工人。刚进厂时,被分配当机修车间学徒工,可他不专本行,却热衷于社会活动,钻进造反派阵营摇笔鼓舌上窜下跳,很快成了这家“大老粗当家”工厂里令人瞩目的“红秀才”,被调到新生权力机构革委会任“政工组长”。自此,他依俯于实力派当权人物汤炳权,投其所好亦步亦趋,深得对方赏识,被突击入党跃身为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四人邦”倒台之后,他又转移目标,在“揭、批、查”运动中大显身手,批判“老修正主义分子”王老厂长,揭查“****人物”刘忠才,配合汤炳权大刀阔斧整肃厂纲,立下汗马功劳,成了“汤记同盟”的智囊参谋,被委以党委秘书兼团委书记重任,并在工资调整中连升二级,真乃名利双收。他在私人生活上也流而不俗,从感情和肉体上不动声色地玩弄过包括知青女友朱凤兰在内的两个美貌姑娘,其后,连连拒绝社会上慕名追求他的时髦女郎,偏偏甘与市园林管理所一位年长他两岁的侨属寡妇共枕,居住着高级公寓,过起优裕宽敞的日子。可想而知,其名气地位和生活条件,别说在同时代青年人中间,即便在长他一辈的人中间,也堪称鹤立鸡群春风得意的人物了。他确实是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