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忠小说《新社员》
红柳村的新社员
一
“嗤----嗤----嗤..
高压锅的排气声,揪扯着四喜的心。
四喜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好家伙,这个瞎鸡换好大方,一个高压锅32元人民币,是四喜一个月的工资。
生产的的工分值一个日工0。18元,是一个社员的半年的收入!
也许,是为了知识青年的到来,瞎鸡换花血本了。四喜转念一想,不会!瞎鸡换一毛不拔铁公鸡,自己吃还嫌碗大家伙,能够对知识青年花血本,花花肠子里到底是包着什么样的心?
难测呀!
随着高压锅像火车汽笛一样的排气声,高压锅飘出了浓烈的,诱人的香味。
生产队会计小诸葛,坐在大胶车辕马后面,招呼公社分配来的六个男女知识青年坐好,车把式刘三喜把红缨鞭花一甩。
“叭叭“俩声炸响,一溜烟小跑,知识青年来到了红柳村安家落户,成了红柳村的社员。
【链接:1968年12月22日开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知识青年下乡,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
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脱颖而出。
知识青年是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
他们对人生艰辛的领悟,什么也不知道,烟雨蒙蒙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多少年以后,四喜才真正认识到:
上山下乡,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
知识青年去屯垦戍边,即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也有利于农垦事业。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后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有人因为害怕不被政府允许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并有了孩子也不登记结婚。
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二.
大集体时代:“吃分穿分指分过,死了全靠分打落。”
知识青年们也不例外,一夜之间成了农民,靠劳动挣工分活命。
唯一不同的是她们远离父母,没有了小家,没有了最亲的人。
集体社房就是她们的家,最亲的人成了社长瞎鸡换。
有人说:“知识青年们,在广阔的土地上,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是酸甜苦辣,血和泪。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刻骨铭心的,难忘的记忆。”
这些落户红柳村的新社员,能够像普通老百姓那样,把大集体当成家,生产队是瞎鸡换的天下,一声喝到底,任他摆布,当作土皇帝。四喜手里捏了一把汗,心里打起来鼓。
生产队的社员,每天要背太阳,要服服帖帖地服从瞎鸡换吆五喝六,不管对错。如果有事外出,一至三天要生产队长瞎鸡换批准,三天以上要大队老书记巴图批准。
生产队的经济开支,靠瞎鸡换一只笔批,是“瞎狼引儿子,有几个算几个。”社员从来没有过问的权利。根深蒂固的一个信念:钱是集体的,瞎鸡换是当家的,不需要社员操闲心。
这些今天造反,明天夺权,实际上没有真正念过几天书的知识青年,也不是省油的灯,够瞎鸡换喝一壶的了。
今天首次交锋,瞎鸡换大获全胜。
第一胜,火烧桥人民公社,瞎鸡换是头一家欢迎知识青年给吃羊肉,虽然是一只又老又廋的山羊,经过桂花巧手烹调,煮肉时候光放一把盐,再加上用高压锅,把羊肉煮的又软又香,完全是手扒肉味道。
桂花又把野韭菜花酱端来,作为佐料,那味道也是一绝。
瞎鸡换大声说道:“娃娃不远万里,响应毛老人家的号召,来到了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家,缺少什么,有什么困难,找我。”说完还拍拍胸脯。感动得知识青年都不知道要说什么。
早已准备好发言稿的********知识青年崔孟林,竟然忘了掏出发言稿,结结巴巴地说道:“我们都听队长的。”
“好。”
在座大队书记,小队队委会的,知识青年们齐声叫好。笑声,谦让声,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