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乌海女人
一.
她是一位漂亮的女人,标准的一口乌海普通话。
她属于人见人爱型。
皮肤白皙,略微有点如玉般的晶莹剔透。苗条的个子,挺起和凹下的地方大小高低完全让人不知道该挑剔什么。
她属于热人眼球的类型。
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不论是见到大人还是小孩,总有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在她的身边,人们总是要多看几眼。
小区的人一个个都是要打探她家的情况,譬如,老公是干什么的,孩子多大岁数,是男是女。
后来,我和老伴知道,我和她是同一座楼,我们都是山西大槐树的同乡。她的爷爷走西口到了鄂尔多斯,在百眼井附近安家落户,扎下了根。
鄂尔多斯,用蒙古语说就是宫殿多的地方。
百眼井故事多,三天两夜讲不完。
鄂托克旗境内的“百眼井”,是一个千古之谜。
老喇嘛说道:“百眼井,蒙语称“敖楞瑙亥音其日嘎”。
翻译成汉语就是“众狗之井”。
在一望无际的鄂尔多斯和大高原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平梁。这个大平梁,东北向西南沿伸,在比较低凹形地方,在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范围,均匀地分布着间距10米左右的80多眼水井。
据老牧民们讲,原来这里有108眼井,因废弃多年,部分已被沙土淹没。
“百眼井”有三谜。
名字是一谜:蒙古族牧民称其为“众狗之井”,这是何意?这些井是一群狗刨挖出来的?
还是为一大群狗饮水之用?
二是开凿出之谜,百眼井星罗棋布,深的百十米,浅的十余米,井壁光滑,无凿戳的痕迹,也没下井的蹬阶。
是谁,用什么工具,穿透了一层又一层坚硬的沙岩,不留一点痕迹,
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不少科学家,专家,说道:现代人用现代挖掘机器也不可能完成的。
三是用途之谜。
百眼井周边地区多为荒漠化草地,古时也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层层沙岩之下,不会有如此甘泉。
在这周围百米多深的井,牧民们打不出一点水的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传说,与当年成吉思汗在这里屯驻大军有关。成吉思汗每日携带众多的猎狗,在草原上围捕黄羊、狍子、狐狸,补充军粮的不足。
一日,狩猎的人们人困马乏,猎狗焦渴,来到此处。
这里既无清泉也无井,荒漠里烈日炎炎,草枯沙裸,飞鸟不见,狡兔隐逸,成吉思汗心急如火,
成吉思汗把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招进金顶帅账,命令他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钻出108眼水井,解了燃眉之急。
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不敢怠慢,夜半点亮神灯,邀请来上天的神功巧匠,108只哮天犬,二日天明的时候,刨好了108眼清澈甘甜的水井。
成吉思汗又把大军驻扎此地,解决了数万军队的饮水问题,为成吉思汗西征,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此,当地牧民就称这片水井为“敖楞瑙亥音其日嘎”。
为了防止泥沙淤塞,井口处以石块垒起的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依然保存完好,俯视井下,幽幽然深不见底。
据历史记载:宋代范仲淹文集收集一副《西夏地形图》,如今的鄂尔多斯通往契丹的道路上,有12座驿站,这些驿站都是依井而建,比较著名的陌井驿站,就是今天的百眼井。
历史也好,民间传说也好,这百眼井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牧民心中,是神圣的,是生命之泉。
人们的非常敬仰,经常有人敬献哈达,酥油,炒米。
前来瞻仰的牧民络绎不绝,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慕名前来的游客们,看后都会说,不虚此行。
乌海女人小的时候,随着父母转场放羊牧马,多次来到此地,饮水休息。成了牧民们集散之地。
二.
住在楼房里的人,各自为政,占据一偶。对面住户,从来不多交往。见了面相互一笑,算是关系亲密的了。有的人连这一笑也是非常吝啬,怕邻居抢去。
所以,整个楼房谁也不知道谁姓名,干什么的。我和她几次偶尔见面,每每见到她时,总想多说几句话,机会还是不多。
我知道自己从农村来,浑身上下土的掉渣。城里人就是不一样,衣服穿扮新鲜入潮,说话客客气气,不多言多语,基本上都有工作。
城里人是多么幸福的,城里人让农村人羡慕。
我来到二女儿晓春家,单独居住,和老伴是老马学猭,尽心尽力学习城里人,总是拔苗助长,几乎闹出笑话,干脆我行我素,自在逍遥,不给自己穿小鞋。
我从来不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也不胡思乱想,该干什么随心所欲。
我家天然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