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1)
他的那幢楼紧挨着公园,在西侧,是一单元101室,还是个一室一厨的向阳楼房,挺不错的!如果要是在二楼或三,都能清晰地看到公园里的风景,——在一楼虽然看不到公园风景,如果去公园也是很快的,出了楼房通过一个小门就能进公园了——这个小门是专门给这里的住户留的,方便多了。他说楼房是国家给的,为了照顾他才给的这个位置,又给的一楼。
别看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住处还给收拾得井井有条——里里外外都是干净利索的。
我夸赞地说,你还真是个能干的人呐,没想到。
他没言语,却开心地笑了。
我说,本来是想到你这来给你收拾收拾的,真没想到……
他说,我这一天天的啥事也没有,就干这点活也算不上是活。
此时此刻我喜欢上他了,他在我的眼里,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让我能够完全信赖的人。我要和他在一起,我要侍候他一辈子。
他说,在这吃个便饭吧!他说得挺恳切我也不便有虚。
我说,那我去买菜吧。
他说,不用!有啥吃啥。
我说,行,我来做。我不客气地进了厨房;他也跟进了厨房。
他说他每天起早到早市买菜,那时的菜不仅新,还比较便易一些。
我看着他说,起早?我还不太习惯起早。
他说,我跟你们不同,我这一天没事闲待着,一到早晨老早就醒了,睡不着身子难受就起来到外面转转,顺便就把菜买回来了……菜都在炉具下边第二个小柜里,米在第一个小柜里。
我先打开第一个小柜,拿出大米,淘了米放在电饭煲里,然后打开第二小柜,里面有黄瓜、西红柿、鸡蛋和几张干豆腐皮。
我说,那咱们就来个黄瓜拌干豆腐皮吧,还省事。
他说再来一个西红柿炒鸡蛋,我来炒。
我说我来炒吧。
他说,我让你尝尝我做的菜。
我看看他拄的双拐,说,还是我来做吧!
他说,你不要这样看我,我能行的。说着他就动起手来,先把西红柿切成凌型小块,然后打了三个鸡蛋。
他说,等饭快熟的时候再炒菜。
我先把黄瓜和干豆腐皮都切成了丝,又拍了几瓣蒜;他从第三个厨柜里拿出一头大蒜。看了调料盒在油瓶那放着。干净的调料盒里有四种调料:味精、盐、花椒和大料。
我说,凉菜也一会拌吧。
然后我们都默默地等待着……
饭锅冒了大气又待一会儿,他说该炒菜了。说着他就去炒菜了;我也开始拌凉菜……
(2)
总编知道了我去了他弟弟的家里非常高兴。
周五的早上谈完稿他忙说,水生,你先等一下。
等编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办公室,我问,总编有事?
总编略带笑容地说,祝永凯怎样?
我有点儿蒙了……祝永凯?但又马上回过神来了,心想我也太粗枝大叶了,跟他在一块待了那么长时间,居然没有问他叫啥名字——总编姓祝,他当然也姓祝了。于是便笑着说,跟您一样——都是善良的人呐。
总编满意地笑笑:明天是周六,到我们家吃个便饭吧;你嫂子想看看你呐……
总编的家里也并不是太富裕。他十年前是乡里的中学教师,因为好写一些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章,被调到乡政府当宣季;当了五年宣委后,又被调到市委宣传部当干士,一年后当了科长;后来又当了两年副部长就被调到报社当总编了,一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住着三间平房,还是在城乡结合处;院子道是挺大、挺敞亮的,房前还有能种些蔬菜的园子。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叫祝旸,去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本市的公务员,在妇联工作;儿子初中毕业就不念了,但命运还是不错的——毕业不久就通过关系安排到了报社开车——以工代干。她们姐俩我早就认识了,都和总编的性格差不多,属于善良类型的人。
(3)
现在她们都在为了招待我而在厨房里忙活呢。嫂子也是个非常好的人,始终在做家务。虽然跟总编来到城里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她没有改变农村人的那种厚道、热情的特质,以及穿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她一见到我就跟我很投缘,话也很多,问这问那问寒问暖的。
总编发话道:别光顾着说话,别忘了今天的主题
嫂子柔情蜜意地瞅了一眼总编:说,她们姐俩在择菜;我想跟水生唠一会嗑儿——我们姐俩对心情呐;吃饭还不赶趟?
这时总编不跟嫂子理论,便叫祝贺:让他开车接他小叔去。祝贺答应一声便走了……
不一会儿就把他小叔带回来了,让到屋里;还跟我抛了一下媚眼,说,随便一些啊。说完就又回到外屋择菜去了。我起身让祝永凯坐儿。
他一本正经地说,你坐你的,我坐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