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端阳
一、故人相逢
端阳节快到了。
老黄牛和李轼一同了到文星街。老黄牛说要到文星买一些过端阳节的菖蒲、陈艾等东西,他说他们家兴挂这个。李轼则是经过文星街回家。
文星街,从李轼记事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市场。文星街西端起于文昌宫,东端止于三道拐。文昌宫,原本是一座很巍峨的建筑,高昂的大门、青绿的琉璃瓦、翘起很高的飞檐、宽敞的庭院,正处在文星街、仁爱街、慈善街、金玉街4条街的交汇处,很闹热的。文昌宫后来成了一个蔬菜站的所在,再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跟旁边的牌坊一起消亡了。
这条街的市场,市管会的人有时管,有时也不管。端阳节前,大街上都是卖陈艾、菖蒲的,还有包粽子用的竹叶、笋壳叶摆满大街在叫卖。还有一些卖草草药的,也摆开了摊子,雄黄、朱砂、山奈、柏子、白芷、川芎、芩草等在商店和地摊上都有出售。很多人家都已经把陈艾和菖蒲挂在门框上,陈艾深绿的叶子一面深,一面浅,菖蒲颜色虽然嫩绿得晶莹,而形状则像一把把利剑,刚劲挺拔。一条大街一夜之间,好像盆景上了门,上了墙,四下里流溢着陈艾那种浓浓的苦涩味和菖蒲那种淡淡的芳香味。
一些卖粽子的店子早在半个多月就开始卖粽子。粽子本身那种醇厚的糯米香味和粽子叶清香味,也在大街上流淌。吆喝声、叫卖声提示人们,端阳节快到了。
粽子的起源传说,李轼晓得,是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儿吃掉,于是老百姓往江里丢粽子。端阳节还讲究吃咸鸭蛋,这有啥典故,他搞不清楚,也没有去想它,也许就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吧。李轼对这些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在中国的食品中,圆形的居多,唯独粽子是棱角分明。不过他也没搞清为啥子。
“文革”开始后,很多传统习俗被归为“四旧”之列,被扫荡得一干二净。一些传统节日也未能幸免,如清明,除了还能到烈士陵园扫墓外,城市里民间的上坟、烧香、祭拜,包括卖香蜡纸钱的,公开场所是看不见了。端阳节一些习俗仍保留下来,可能是沾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光吧。但节日的气氛已经远不如从前。
各家门框上挂的陈艾、菖蒲,白天据说是为了辟邪,那蒲剑就是要斩鬼驱邪,把小鬼挡在门外。到了晚上,就用来熬水洗脚,这样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舒筋活血。各家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在小娃儿额头上涂抹雄黄,画“王”字,也说是为了辟邪驱毒之类。可见端阳最早的起源还是跟气候、季节变化有关,跟人类为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有关。
老黄牛和李轼一边走一边摆龙门阵。忽然,老黄牛停下脚步,原来,他看见了李玉芳。
城圈圈虽小,却人海茫茫。他们分手后,老黄牛就没有再见到过李玉芳。新婚的欢悦,头生儿子带来的快乐,很快就过去。接踵而来的艰难,他得疲于应付,让他很难想起那个热情洋溢的李老师。
十多年不见,老黄牛还是一下就认出对方。原来青春洋溢的李老师已经不见了,正是仲夏,老黄牛曾经很熟悉的那格子连衣裙没有了,一身上灰下青的衣服。面前的李玉芳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打扮,长辨子不见了,一头短发,已经有了白头发。穿着还是那样整洁,人还是那样修长,面容却是憔悴,往日焕发的容颜已经没有。手上拎着一些陈艾、菖蒲,还有一些竹叶,看来是置办一些过端阳的东西。李玉芳也看见了老黄牛。两个人呆了一阵,还是老黄牛先开口,不是冲李玉芳说,而是冲李轼说。
“小李,这是李老师。”老黄牛对李轼说,为的是打破尴尬。接着面向对方说,“这是李轼,一起干活路的。李老师来买东西,我也是……”
李玉芳没有听老黄牛说下去,冲李轼点点头,“你叫李轼,你母亲是不是叫岳洛文?”
“是。”
“你母亲教过我……”李玉芳迟疑片刻,又说,“我也认识你父亲,我们在一个农场呆过,他去世我晓得……。”
“李老师,你跟老黄牛是多年不见吧?那你们先谈。我先回家。”
“小李,回家代问你母亲好。”
“要得。”
李轼转身走了。
人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这不,十二年后,老黄牛与李玉芳终于又遇上。
“李老师,好多年不见,你还好吗?你还在教书吗?我……”老黄牛问完后,想说他已经和谢小英结婚,已经有了几个娃儿,已经没有在原来的厂里上班,已经……却一时不晓得从何说起。
“我还好,你的日子过得不易,我听说了。熬着吧,孩子们能读书的一定要让他们上学,等孩子们长大就好啦。”李玉芳听出老黄牛话中的那份内疚,眼前的老黄牛身材还是当年那样高大,那股英气却没有了,人是整个地苍老了一头,不到四十的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她从老黄牛话里听出,他并不晓得自己的情况,所以没有多说,她不想让老黄牛晓得而难堪。
老黄牛一听李玉芳已经晓得自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