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上的小故事> 第33章 “ ”一战中的俄军大溃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 ”一战中的俄军大溃败(1 / 3)

众所周知,一战的欧洲战场主要由西线和东线两部分构成。一战初起的1914年,西线战场上演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马恩河会战,东线战场则有著名的坦能堡会战;及至时光进入1915年,西线战事在一连串拉锯战中陷入了僵持,而东线却在一场雷霆万钧的大攻势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线一盘棋

一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时,于东线对峙的两大交战集团或在蓄势,或在调整。被西方盟友寄予厚望的俄**队在上一年同德国人的交手中蒙受了协约诸国中最为惨痛的损失,在1914年8月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中,俄军几乎损失了整整两个集团军。这一战成就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威名,也让俄军突破东普鲁士的设想化为泡影。

不过,在东线战场由俄国和奥匈帝国对峙的战线上,俄军倒是胜利者。在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队受到重创,其损失多达35万余人。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边缘。挟战胜之威的俄军成功地进至喀尔巴阡山口,在几处翻越山地必经的山口与奥匈军作殊死的争夺。要知道,喀尔巴阡山是加里西亚平原和匈牙利平原的分界线,一旦俄军突破山口,就意味着将进入一马平川的奥匈帝国腹地,直接威胁这个二元君主国的两个都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到1915年初,东部战线的正面全长达到2400余公里,它大致分为三段:北段由德军和俄北方方面军对峙,中段是德军及奥匈军对俄西方方面军,南段是奥匈军抵挡着俄南方方面军。何处下手

被喀尔巴阡山口的危急局面吓得寝食难安的奥匈军队总参谋赫岑多夫不停纠缠着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近乎哀求地希望德军在东线采取攻势扭转这一局面。在新年到来之际,德国人也确实在谋划着打一场进攻战,他们已经编成了14个崭新的预备师,不过在哪里展开进攻,则尚无定论。

其实,法金汉一直是个“西线派”,把西欧战场的重要性看得高于一切。这个容克贵族此前的观点是,这场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只会在西线出现,东线的行动最多只是辅助性的。不过在1915年初,他的观点发生了暂时的变化。在反复听取了赫岑多夫的游说后,法金汉认同后者的判断—在当时同盟国所受到的各种威胁中,俄军突破喀尔巴阡山这一威胁是最可怕

的,此举极有可能导致奥匈帝国崩溃从而退出战争,这样德国就将孤军作战了。

法金汉还考虑,俄军在加里西亚之外还控制着波兰,这也是插入德国东境的一把刀,如果通过一场大攻势解除这个威胁,对德国的战略形势也将极为有利。此外,在他素来关心的西线,估计在9月之前都不会有太大规模的交战,因此新编成的部队可以送往东线参战。于

是这个“西线派”开始力主在东线进击,不仅解除奥匈帝国之危,而且要“重创俄军的有生力量”。

大方向确定后,德军内部关于具体的进攻点又发生了争执。在坦能堡赢得了“可怕的双人组”名声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名建议攻打立陶宛,以此来打开通向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道路,还可以对喀尔巴阡前线起到“围魏救赵”的奇效。

法金汉对此不以为然,他要在加里西亚这个盟友最吃紧的地段直接动手。这场争执最后竟发展到要德皇威廉二世仲裁的地步,皇帝选择支持法金汉,因为“彼得格勒虽然很诱人,但它毕竟远在前线650公里之外。”

德国人的决定自然令赫岑多夫大受鼓舞。他向法金汉建言道,俄军战线漫长、后勤不畅,如果在波兰南部和加里西亚的结合部实施突击,不仅可以解除喀尔巴阡山之困,还可以顺带解决波兰问题。这个建议和法金汉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早已把目光盯在了北起戈利采、南至塔诺夫的整条战线上。一动一静

德军以其素有的高效展开了战役准备工作。4月,法金汉把自己的指挥部从西线的阿登森林搬到了东线的普莱斯,此地位于波兰城市克拉科夫以西30公里处,法金汉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攻势做准备。

法金汉将多达10万人的新编部队全部投入此役,并把他们编成一个新的兵团—第11集团军,交由骁勇的冯·马肯森将军指挥。马肯森的参谋长是汉斯·冯·西克特将军,此人后来成为战后德军改组的中心人物,并曾在华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

在这个集团军悄然集结的同时,奥匈军队的第3和第4集团军也完成了整补,将会出任攻击大军的侧翼。法金汉和赫岑多夫向戈利采-塔诺夫一线集中了将近22个师,他们估计当面之敌俄第3集团军有15个师。

虽然俄军在骑兵部队上占有优势,但德军的优势项目是炮兵。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有250门是大口径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420毫米口径“大贝尔莎”攻城炮,还有为这些大炮准备的300万发炮弹。工兵部队早已为炮队的开进开辟了专门的道路和桥梁,而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严格保密,令敌人难以觉察到一场危机正在靠近。

在一方积极备战的同时,另一方也在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