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上的小故事> 第2章 “ 英军中的中国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 英军中的中国兵”(1 / 4)

他们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更不同寻常的是,这些中国兵不是阵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临时抓来的汉奸,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英军”。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国的首都,被八个国家的侵略军攻陷,这个日子,可说是黑暗的中国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在趾高气扬的洋兵中间,掺杂着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士兵。他们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更不同寻常的是,这些中国兵不是阵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临时抓来的汉奸,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英军”。

“以华制华”的华勇营

故事要从5年前说起。甲午战争失败,列强们纷纷参与瓜分中国的盛宴,英国也想割一块港口去,便强占了威海卫港,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

1898年7月1日,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专条》。然而,在签字后,另一个难题摆在了英国殖民者面前——当时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发愁,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想要在威海站稳脚跟,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做保证。几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国的军事力量。于是英国想把他们在印度的经验搬到中国——在威海卫组建一支中国雇佣军。

据威海市档案馆资料,据威海市档案馆资料,

1895年11月,根据英国陆军部2号军令,在印度兵团服役的鲍尔·汉密尔顿少校被提升为中校,任命为威海卫殖民军指挥官。最初只准备在威海卫招募编制为1000人的华勇营。不过英国人显然没有料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困境。

英国历史学家哈菲尔德在《中国海岸的英印军队(1785—1985年)》中记载,威海卫人对于这群突如其来占领了自己家园的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带有普遍的敌意,大多数人不愿应征。最初的招募举步维艰,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应招。英国人立刻调整策略——提高薪水。1904年的威海卫“中**团”的翻译们。

根据当时《山东时报》上刊登出来的招兵广告:“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8两银子,一个小队长,会达到12两,并且全天候供应充足的大米、面粉、肉和干柴,而且,每个季节的制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在入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纪录的话,每个士兵还将得到30两银子;那些在训练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士兵还会有额外的奖励”。这对于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与此同时,英国也违背了当初只在威海卫一地招募士兵的承诺,他们将招募范围扩大到了直隶和东北地区。招募对象也由单纯招募农民转向清军的退役官兵,如此,应征者逐渐多了起来。

1899年,一支拥有七个连,共有军官和士兵534人的雇佣军团在威海卫正式成立了。这支部队被称为“华勇营”。据《中**团的服装》档案记载,这批用高薪精选出来的中国士兵,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体格强健,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在当时的中国人当中也应该算是高个子。所有士兵签约三年,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延长至四年。经过他们同意,即可被派往全球任何地方执行任务。这支雇佣军充满了殖民地色彩:华勇营中所有尉级以上军官是英国人。华勇营的副指挥布鲁斯中尉在报告中写道,“这支部队编制齐全,设置步兵连、骑兵连、机枪连,以及炮队,并拥有自己的军事乐队和卫生队。并且每个连都配备了从香港、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现代化学校中招募来的精通英语的翻译人员”。随后,华勇们戴上别着“中**团”徽章的头巾,辫子裹在头巾里,就像个印度人一样。华勇营配备的武器,是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这在当时的西方正规军中,也没能成为建制装备,由此可见英国殖民者对这支雇佣军的期许之高。

英国战地记者维奇·兰德尔在《中国与联军》一书中对这支队伍有详细的描写:“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

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眼看手中这柄“利器”已经打磨成形,英国人想要小试牛刀了。1904年,山东威海卫,图为“中**团”士兵在英籍军官指挥下练习使用马克沁重机枪。“中**团”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在1900年与清军和义和团早期作战中,“中**团”是八国联军中惟一一支代表英军的参战部队。天津战役后向北京进军,参加了解救外国驻京公使馆的一系列战斗。1900年的春天,威英当局按照条约设置租界边界,并在边界埋设界桩。这行为刺激起了威海人民朴素的爱国爱家情绪,抗议活动不断发生。于是英当局便派华勇营武力保护勘界。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