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在雍丘,项羽得知叔父项梁阵亡的消息,三军震动,全军尽皆缟素。灭亡秦国,毁掉秦国的一切,仇恨的种子深深种在项羽心里。项羽怒发冲冠,剑指苍天,发誓为叔父报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哀兵必胜!
项羽决定不顾一切地率大军赶赴定陶,和章邯一决雌雄,项羽执着地认为,凭借着自身骁勇无敌,楚军坚强的复仇意志,就一定能战胜章邯。
但手下诸将龙且、黥布、虞子期等人明白,章邯大获全胜,全军士气高涨,现在去找章邯,无疑是自投罗网。不过,项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丝毫不听劝阻,执意前往,甚至对劝阻之人拔剑相向,诸将忧心忡忡,毫无办法。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沛公刘邦,虽然口口声声叫嚣着为项梁将军复仇,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动作,反而暗中窃喜,项氏家族实力进一步弱化,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带来可乘之机。
恰在楚军危机存亡之刻,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来到项羽军营,让诸将看到了希望,他就是范增。
众将颇为识趣地尽皆退下,大帐之内,只剩范增、项羽二人。
范增痛惜地望着项羽,眼神中饱含着关爱之色,范增与项梁乃莫逆之交,与其父项燕亦有数面之缘。现在项羽因激愤而置楚国生死危亡而不顾,怎能不让范增感到痛惜!
范增言道:“项梁将军尸骨未寒,你身为项氏嫡子,不思为你叔父报仇雪恨,不思挽救楚国于危难之际,你对得起项梁将军对你的教诲吗?你配得上是项燕老将军的子孙吗?”
项羽怒气未消,但范增德高望重,一直以来,项羽对其都十分尊敬,于是辩解道:“范老先生何出此言,我这几日整顿兵马,就是为了替叔父报仇。”
范增手握拐杖,狠狠地敲击地面,满脸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叹道:“你这哪是去复仇啊,你这是将五万精锐置于险地,你这是将楚国刚刚创立的基业毁于一旦,你将来有何面目见项家列祖列宗。”
项羽沉默很长时间,心中渐渐平静下来,仔细思考着范增所言,他明白,现在去找章邯,胜算确实不大,恐怕连三成机会都没有。
长期以来,项羽身为世家子弟,身份高贵,做事情一贯都是顺风顺水。如今,平生首次遭遇巨大的挫折,疼爱自己的叔父走了,现在马上就要扛起项家复兴楚国的大业,项羽毫无心理准备,有些茫然地问道:“老先生,那我究竟该怎么办?”
项羽此问,让范增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最起码项家五万精锐得以保全,这就是资本,翻身的资本。
范增缓缓道:“回彭城,将此事禀告怀王,最起码,你必须名正言顺地继承你叔父的事业。宋义、陈婴与你叔父有隙,我想他们不会放过这次绝好的机会,会进一步揽权,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
项羽道:“难道我们率兵回去夺权?”
范增摇了摇头,言道:“那倒不必,现在宋义、陈婴在彭城、盱眙等地招募不少新兵,估计人数不下十万,而且尽皆掌握在宋义与陈婴的手中,为顾全大局,所以楚国暂时决不能乱,一旦内讧,只能让秦人有可乘之机。”
项羽问道:“那依先生之意,当如何?”
范增回道:“现在我们手上的兵马加起来不少于十万,而且多为百战余生的敢战之士,我军新败,暂时难以与章邯争锋相对,回彭城后,厉兵秣马,当图再起。楚国朝廷之上,宋义、陈婴等辈虽善使心机,不过用兵平平,难以常驱十万兵,纵横沙场,他日楚国领兵出征之人必是将军。须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日强军在手,夺权易如反掌。”
范增一番掏心窝子话,让项羽心中感动不已,不禁想起叔父曾告诉自己,若有难以决断之事,可问范老先生。今范增苦口婆心,好言相劝,甚至以柱国之尊,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从范增的身上,再次看到了叔父的影子。
项羽上前拜道:“今叔父已逝,羽儿孤苦无依,老先生与叔父乃相交莫逆,羽儿愿拜先生为亚父,请先生成全羽儿之心。”言词恳切,声音都有些哽咽。
范增沉默良久,项羽有此想法,令范增心中甚慰,但是他与项羽同为一殿之臣,皆为怀王臣子,何来君臣之分。
范增阅人无数,他知道项羽素有英雄之志,志在天下,今若答应项羽,将来必然要为项羽争得天下,振兴楚国,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他当初拥立楚怀王的初衷。
人都是有感情的!
何况范增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想着已经故去的自己至交好友项梁,看着被项梁一生给予极大期望的项羽,他怎么能不尽力辅助,否则魂归地下,如何面对项梁。
范增轻轻走上前,扶起项羽,犹如慈父一般看着项羽,言道:“羽儿,要学会坚强,亚父虽然年近七旬,但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着了,亚父答应你,和羽儿一起指点江山。”
项羽感动地回道:“亚父说的,羽儿都记下了,羽儿这就传诸将进来,一切按亚父说的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