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丧事盈门成喜事,故乡回首是他乡
杨新华和周雅娟死了!
这个消息比他们结婚的消息更震动,简直如晴天霹雳,把稻花乡、甚至整个清河县震得晕头转向。
太震憾了!
早上,已经九点钟了,太阳已经爬上了高高的山梁,杨新华和周雅娟的房门依然紧闭,悄无声息。
县里和乡里的领导昨晚就驱车回乡里休息了,只有老黄两父子和几个乡亲留宿。杨新华的屋子又僻处寨子一角,是以一早上都很冷清。
老黄和几个老人在喝茶聊天,夏语尘和黄文平和赏桃花余韵。
“回去了。”夏语尘和黄文平漫步了一回,感觉天气渐渐热了,“热死了,不玩了。”
“妈妈!”夏语尘一进门便喊!
“还没起床呢。”老黄笑道,“你妈妈和你杨叔是新婚,恋床可以理解的。”
“不正常啊!我妈妈在家里每天六点钟以前就起床了,何况还有客人,不应该还不起哟!”夏语尘有一丝不好的预兆,大家也开始感觉不对头。便一起去敲门,还是没人答应。
“撞门吧。”老黄说,一脚便把放踢开了。
一床薄被掀开,两人合衣而睡,十分安祥,一摸身体,已经冰凉了。
“妈妈,杨叔叔!你们怎么就丢下我不管了。”夏语尘嚎啕大哭,顿时感到天旋地转,立时昏倒在床上了。
老黄也泪流满面,“老杨、老周,我极力说服你们、帮助你们达成结合愿望,真是害了你们啊。”
在大家的呼唤后,夏语尘才悠悠醒来。
“语尘不要悲伤了,你不是还有我么?”黄文平不失时机安慰表白,“叔叔和阿姨他们已经达成心愿,你看他们睡得多么安详,你就不要伤心了,还是节哀顺变吧!”
“是啊,自从爸爸死后,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杨叔叔结合,他们三个青梅竹马,都是死而无憾了。”夏语尘擦干眼睛。
床头柜上,平平整整地摆放着两张信笺纸,工工正正地写着一首诗和一首词,看得出,诗是杨新华写的,词是周雅娟填的。
杨新华诗:五言·给雅娟
忆昔少年日,同桌坐三人。
泼墨描梅影,按箫奏竹魂。
忽然雷雨起,风景化泥尘。
卿作夏池荷,我成杨柳云。
东桃西院李,相望卅年春。
今夕移来种,青青湿泪痕。
愿从今日起,一死便同坟!
周雅娟词:蝶恋花·给新华
牵手交杯频盼顾,
与子同窗,
与子同窗读。
暗结珠胎皆是苦,
无端嫁作他人妇。
六十年来花与露,
无限凋零,
无限凋零处。
伫立风中能几度?
来生莫把今生误!
大家读着两人的诗词,无不默默饮泣。两位老师,你们用你们的人生岁月,谱写了一曲悲歌绝唱,你们虽不如比梁祝壮烈凄美,却更加婉约隽引,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一时间,喜事化作丧事。好在有老黄父子和乡亲们的帮助,几个大叔大婶帮忙给死者更衣入棺,否则夏语尘一个人真不知如何办才好。听到消息,昨天回去的人又回来了,连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来了,县党委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也派人来了,声势浩大。
鉴于杨校长和周老师在世时为稻花乡作出的巨大贡献,也鉴于他们的爱情感天动地,特别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值得倡导,对于倡导社会主义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爱情观,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稻花乡党委政府决定,所在一切丧葬费用,由乡政府专款支付。
为此,稻花乡党委专门招开了一次常委会,书记首先发言:“我们稻花乡因为地质条件,多年来一直依赖农业,在经济上与其他资源乡镇无法比,但我不能气馁,我们要在精神文明上做出成绩。杨校长和周老师扎根基层教育,默默耕耘近四十年,这种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他们相互爱慕、相互扶持,六十年如一日,这种坚贞的爱情观,更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要发扬光大的。因此,我建议,由政府出资,把这次丧事抓紧抓好,办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活动。下来大家来研究具体的操作。”
由于书记已经定了调,乡长便进行分工。由乡政府办公室主持丧事日常事务,民政股负责道士先生的念经、祭悼活动,财政所负责款项筹集、经济收支,党委秘书负责接待县宣传、报社人员,负责作好宣传,派出所负责治安,教辅站负责接待,因为死者均为老师,来吊唁的教育系统的比较多,故特别安排对口接待。
“特别是宣传报道,一定要有力度、有深度、有重大的影响,由于我们乡无专门宣传力量,因此要以乡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和县报社记者合起来做这篇文章。”乡长最后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