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废材相公很腹黑> 第152章 缘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缘起(1 / 2)

姚天僖生于苏州,其家世代行医,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姚天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

姚天僖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初步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但姚天僖读书,与许多人大不相同:他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像前辈们那样行医生为生,而是一心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14岁时,姚天僖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兴趣转向佛学;17岁时,他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又以“逃虚子”自称,当时人称他为道衍和尚。

道衍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尤多。

这日高启突然满脸喜色的找上门来,说大家难得有机会全聚在一起,叫他换一身干净的衣衫。

却原来是张适辞了水部郎中,要归隐山林了。道衍心说高启这厮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怪不得张适辞了官他这么高兴。

道衍突觉心下有些苍凉,他怀才不遇,这些人却释然离去……

待两人赶到乐圃林馆,众人已然到齐了,张适直笑道衍像个要出阁的大家闺秀,还得耽搁时间描眉画凤。

道衍一边致歉一边自嘲道:“罪过罪过,老衲生得不够俊美,如若再不在衣衫上做做文章,怕是要被你们几个将风头都抢了去。”

倪瓒闻言立刻嗤笑出声:“你个毛头小子牙还没长齐呢,如何自称‘老衲’,不过是个道行尚浅的小僧罢了!”

“老衲虽在人世十又八载,心中却是已然度过了万代春秋,故如此自称。”道衍说罢老神在在的微眯了眼、咧了咧嘴,众人立刻大笑起来。

众人提议同咏《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于是道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

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

道衍皈依佛门后,以四海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易经》、方术,尤其对排兵布阵、用兵伐谋感兴趣;他向遇庵大师学习内外典籍之学,对佛、儒二家进行对比研究,由此而开始反感儒术,并开始游走与各地的名寺。

这一天,道衍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谈经论道,恰巧碰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相面大师袁珙。

袁珙一看到道衍,就大为惊讶:“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怎么还会有相貌如此奇异的僧人?你看这一双三角眼诡异非凡,面似一只生病的老虎,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杀气,这肯定是一位精于权谋的高人,将来一定能建立千秋伟业。”

道衍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一阵窃喜。他连忙拉住袁珙的手,并引为至交。

这年道衍二十有一,因着要拜访名寺的高僧南海而起了个大早,不想寺门未开,台阶之下还跪了一个妙龄女子。

如今还未过五更天,地上满是白霜,那女子口中不住的呵出雾气,却是一脸坚毅。

道衍本着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初衷,将自己的外衫脱了下来,想让女子垫在膝盖底下,不想这女子却摇着头拒绝了。道衍无奈将外衫披在了女子的身上,此刻才看清她后脑乌发上的点点寒霜,却原来,这女子竟是在这里跪了一夜了。

道衍此刻只觉心中愤懑,心说这得道的高僧也不过如此,有什么问题就大家坐下来解决,他们竟如此狠心,任由这女子在寺门口长跪不起。

道衍站在女子的身侧,望着她愈见苍白的脸色竟是有些揪心,他一直等到寺门打开,急忙进得寺内找高僧求解。

南海听了道衍的质疑之后,轻笑着摇了摇头道:“你有所不知,难为那孩子的不是本寺,而是本寺中的一个刚刚剃度不久的弟子周庆年,那孩子是周庆年的女儿周梦遥。周庆年在她十岁的时候带她到街上玩,因着看到路边精美的玉坠而停下了脚步,他想着买给爱妻当礼物,于是撒开了女儿的手,那孩子就被人贩卖到了很远的地方,她长大之后竟是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家乡。她娘因着丢失爱女,一直怨恨他爹,竟是在女儿失踪之后,再没跟他爹说过一句话,直到病死。周梦遥几经周折找到自己的家的时候,她娘刚刚离世,周庆年眼见爱女归还,觉得自己在红尘已然了无牵挂,于是毅然决定出家了。”

道衍在心中喟叹着世事多变,不禁对身世凄苦的周梦遥生了恻隐之心:“就算周庆年不打算还俗,起码也该劝劝女儿早些回去吧,怎能这般狠心。”

南海早将世俗之事看透,观小和尚言行便知他动了凡心,却不挑明,只是道:“周庆年说长痛不如短痛,等女儿想通了,自会回去。”

道衍此刻哪里还有心情与高僧悟道,只匆匆拜别了南海便往寺门而去,心说自己虽然不是多事之人,却仍是想规劝周梦遥两句,不然这数九寒天的,一个姑娘这么个跪法肯定是要落下病了。

待道衍赶至寺门口之时,正见周梦遥闭着双眼向后仰躺而去,他只觉心里‘咯噔’作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