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兵马开赴北方,驻扎在邓国城外,邓国不知楚国大军开来是什么企图,也全国警戒,城墙上也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警惕地望着这边。队伍停下后,熊赀和大夫们到前沿察看情况,见邓国城上黑压压的兵士仿佛加高了的城墙,熊赀不觉有些紧张。毕竟带兵打仗是平生第一遭。他回去召集大夫们,请他们拿主意怎么办。斗谷虎这时站出来说:
“请大王去拜见舅舅。”
他的意见马上招来人们的反对。申叔打头说,难道斗大夫没有看见城墙上的兵士吗?我们想干什么他们不会不了解。别看邓国是王舅,早在多少年前就与申郑商量过灭楚,现在一去无异自投罗网,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
熊赀心里直打鼓,把斗谷虎望着。斗谷虎笑了一下,对大王说:
“大王,伐人国必先夺其志。楚军假道伐申,申叔说的对,邓国人都不是瞎子,斗谷虎敢于断言,他们也一定讨论得很热闹。城上站了这么多兵士,恰好证明了邓国国君的疑虑。假如楚王不进城,他们就确定了楚军伐申是假,图邓才是真,即刻调集军队跟楚军对抗。假如楚王能够坦荡进城去拜见舅舅,那么就向他们证明了伐申是真的。在城上那些兵士身后,是一双双大夫的眼睛。要打消邓君的疑虑,大王必须进城,让邓侯放心。至于进城后是否会威胁到大王的安全,现在邓侯害怕的是自身难保,岂肯冒险招惹这种祸事?大王,请当机立断,斗谷虎愿陪大王一同前往。”
申叔知道斗谷虎的胆识,听这么一说,也愿意一同前往。反对的意见不再有了。
这么一来,熊赀心里踏实了许多,决定进城,并很豪迈地说冠冕话:“要征服别国,更要征服自己,这时候正是显示我们是否具备大智大勇的时候了。倘若畏缩不前,就是自己拆了自己的台。寡人决定了,进城!”
斗谷虎安排,挑选陪同的十几个人都是瘦弱者,只有申叔是个胖子。准备停当,十几个人一起往城门走去了。城上人老远就认得熊赀这个驼背,见楚王来了,知道是祁侯的外甥,又见才十几个人,马上就开了城门让这几个人进去。
内城里,也有人飞快地出来迎接。申叔向迎接者通报了情况,接待官员就把他们安顿到馆驿,再飞快地去见祁侯。
祁侯,邓曼的弟弟。当初送姐姐出嫁,他也到楚国玩儿过,熊通对他很好,他也喜爱那位姐夫。自己当了邓国主子,见楚国势头正旺,祁侯时刻担心怕楚国拿自己开刀。熊通死了,他松了一口气,对熊赀即位他是高兴的,因为熊赀不像虎狼。可是忽然楚军开来了,不由他不猜测,不由他不紧张。斗谷虎说得不错,祁侯将大夫们召集起来正在分析情况,商议怎么办。讨论了大半天,楚王都进城安顿好了,这会还在开,还没有个结果。不过先是务虚讨论,现在熊赀进城了,听接待的官员说楚国是假道伐申,便观点明确,情绪激动起来了。
邓国大夫们都知道熊赀要干什么。借道伐申,不过是个借口,再说灭了申就等于灭了邓。因此一个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一致要求邓君杀了熊赀。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所谓的“三甥”,他们三个都是邓国国君祁侯的至亲。一个是聃国公子,早在熊通掌权初期国家就被楚国灭了,那时他还年幼,与母亲投奔了邓国。一个养甥,与聃甥一起都曾败在斗廉手下。现在他们也上了年纪,提起楚国就切齿痛恨,因此他们声泪俱下,断言此时不杀熊赀,将来亡邓国的必是此人。而现在熊赀自己送上门来,杀熊赀现在是最佳时机。大家齐刷刷跪在邓君面前,杀熊赀成了一致意见。一位老臣老泪纵横地说:
“大侯啊,楚国乃虎狼之国,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老臣观楚国几十年,虽说他们没有动邓国,那是还没到时候。他们没有信誉,没有人情,更不会顾及亲戚的情谊。现在借道伐申,动机明显,图谋的却是我们邓国,这连小孩子都看得出来!现在我邓国兵强马壮,紧挨着申国和吕国,又在天子近傍,一呼百应。大王,楚人一旦伐申成功,邓国必将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大王,熊赀不除,国无宁日!”
这些道理祁侯并非想不到,熊赀的狼子野心也不是看不出来。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借道伐申显然意在邓国,灭了申,下一个目标就是邓国。假如拒绝借道呢,那么现实的目标就是邓国了。再说熊赀这个懦弱无能的东西竟敢带着几个文弱的人进城,可见兵力之强。再看看自己朝中的这些大夫们吧,三甥当年都败在楚军手里,现在立主杀熊赀,完全是不负责任。杀了熊赀会怎么样?楚军灭邓即在眼前。左也难,右也难,他说:
“你们都起来吧。你们说的我不是不知道,可你们想过吗?熊赀胆敢带着几个人到邓国城来,是因为大军压境,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敢冒这个险的。若是杀了熊赀,那么他们征伐的就不是申国而是邓国了。不错,几十年前熊通壮大时,郑伯申侯就跑到邓国来跟寡人商量过对策,可他们希望的是邓国出头,有谁担过责任?的确,天子离我们不远,离得近又如何呢?真的开战,天子又怎么样呢?各国诸侯隔岸观火的事情你们还没有看够吗?再说马上杀了熊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