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围上了鄾国。
消息传得也很快,邓国与鄾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他们之间原本有互相依存的友好条约,加上那抢劫的事情就发生在两国边界,必定要共荣共辱。现在楚与巴师开来了,邓国的将士们也摩拳擦掌,要一显身手。
邓国有两位将军,一个叫养甥,一个叫聃甥。尤其聃甥,原是聃国的遗民,他就是当年楚国灭了他的国家过后,陪着母亲逃到邓国来的聃国公子。那时他还是个才几岁的孩子,现在他也进入了中年。楚人灭了他的国家,他对楚人恨得牙痒,时刻都想着一报灭国之恨,现在机会来了,便向邓国国君请战。邓国国君是祈侯,姐姐出嫁时他陪着姐姐,这么多年也的确跟熊通很友好。即使蔡、郑两国的国君在他面前说着对楚国不利的话,他也并未出卖楚国的利益。但现在祸从天降,他不能不应付了。于是派养甥聃甥带兵迎战,解救鄾国之围。
二甥带兵出城往鄾国开去。到了鄾国,见楚巴联军驻在城附近,围着鄾国。近旁驻的是巴子国的军队,两人商量,楚军打仗厉害,还是先把巴子国打败再说。于是带兵直攻巴师。
但巴师对邓**队的到来早有防备,因了这次提亲,他们对邓国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们的国君为讨邓国姑娘做老婆惹得一场无趣,让国民大丢其面子,因而一个个英雄得很,发誓要报仇雪恨。现在邓**队打来了,他们背对着鄾国的城墙,与邓**队开战。邓**队连续进攻了三次,打了大半天也没能讨到便宜。
邓**队退回去歇息,正感到无路可走,聃甥发现了一个突破口。聃甥指着楚人的旗帜给养甥看,原来巴**队分为两摊子,楚旗夹在巴师之中,可见楚军横在巴师中间。现在开战的是巴军,楚军显然没有准备,假如从两股巴军中间突过去直打楚军,岂不是转败为胜吗?养甥也同意聃甥的看法,两人略一商量,便带着还没有坐下的兵直奔楚**队。
他们突然向中路楚军发动进攻,果如他们所料,楚军没有防备突然袭击,才一交手,楚师慌里慌张就退了。他们看出,楚军并未派主要力量到这里,便猜测楚军不过是为了应付巴子国的请求而来,没有什么战斗力。于是越杀越勇,逼得楚军仓惶后撤。
然而就在他们自以为得计,趁胜追击的时候,背朝着了巴师,巴子军队突然从背后杀来了。而前面假装败走的楚人军队,这时也急回过头来,后卫变成了前锋,回头杀了过来,将邓**队包饺子似地夹在中间。他们这时才明白楚人到底是楚人,人家早就设好了计谋,单等他们上钩,自己果然就上当了。
这一仗直打到夜间,打得异常惨烈。聃甥养甥都对楚国怀有深仇大恨,即使战死也不会罢休。而楚巴联军正在势头上,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双方短兵相接,只听得剑戟相碰的声响。到了后来,月光底下,倒下的人越来越多,那都是是邓国兵士。
鄾**队驻扎在远处,见楚军胜了,趁还没有受损失,连夜溜回城里去了。这下只苦了邓**队,眼看士兵死了大半,两位将军左冲右突,怎么都突破不了包围圈。后来他们俩都发现一个情况,楚军如一群猎犬包围着他们,对他们却并没有认真杀戮。看来没有想要他们的命,只不过要逼得他们无路可走,等着他们自己投降。投降不可能,只有继续拼杀。
见他们没有投降的意思,几位楚军将领等得不耐烦了,斗廉旗帜一挥,看似散乱的将士猛地冲杀过来,将他们的坐骑分头刺伤,两个人一前一后栽下马来。他们一滚倒,就被士兵紧紧地压住,两个人都当了俘虏。
兵士们迅速将两位将军押向大帐,两个人还不停地犟着。在帐内坐着的是带兵的斗廉,比他们俩年轻得多。斗廉笑道:
“二位,不要充好汉了,说了不怕二位伤心,打仗你们不是楚军对手。巴子国的人民要把你们碎尸万段,才能解他们的忿恨。若不是我们成心保护二位,你们落入了巴人之手,可就有你们的好戏看了。是我们在保护你们,你们就看不出来?邓楚是亲家,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用兵。实在是邓国太不像话了。先是抢了提亲的聘礼,我们去问明情况,邓君又太无礼了,才有这次战争。你们回去吧,告诉邓君,以后不可这样。由我们的人送你们出去,千万别碰上了巴国的人。”
楚军连夜将他们两个送出外围,两个人这时没有了英雄气,想想斗廉说的话在理,生怕碰见了巴**队,飞快地跑回去了。从此,这两个人消失在春秋的典籍外。
邓国的国君更没了面子。不光是打了败仗,更主要的是鄾**队在关键时刻把邓国给扔那儿自己跑了。邓国元气大伤,此后好长时间也没能够如以前那样风光。
战争取胜,斗廉与巴**队告别,巴军问斗廉将军是否还有别的任务,他们乐意帮助楚军战斗。但斗廉说没有了,只不过要另取道回国。于是两军依依惜别,各自带兵走了。巴国往西南方向,楚军垂直往南。
两军分开互相望不见了,斗廉马上整顿军纪,掉头逆汉水而上,直奔鄀国。与邓国交战楚军并未损伤实力,斗廉要留下执行更重要的任务。走了不多远,前方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