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记者在采访本上一边记着,一边不时打断主任的话,提出一些问题。有时甚至问得很细、很深,比如职工多大年龄,菌种的优化选育,发酵罐的温度等等,这些都让志军感到惊讶和赞佩。志军心想不就是采访吗,何至于问得这么细致呢,这些问题和经营承包责任制没多大干系啊。面对不断提问的彭记者,志军甚至怀疑他是不是以前在厂里呆过或工作过,他的问题非常专业和务实。连主任也不得不叹服。
几十分钟采访完毕后,彭记者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抿了抿嘴,然后赞道:“好甜,不错,沁人心脾啊。”
主任连忙回应:“要不给您几斤,捎回去慢慢品尝?”说着,主任便去开柜子取糖去了。
闻言,彭记者连忙站起身趋前几步拦住主任说:“主任啊,这可使不得。我们是有纪律的,不能收受礼品的。”
“不就是几斤糖嘛,没事的,没事的。”主任依然要去取糖。
“主任,您听我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不是在品尝吗?喝了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彭记者拉回主任。
“真是的,很小的事啊,彭记者真够谨慎的啊。”
“下来采访够麻烦你们的了,真的不用费心,谢谢主任。这样吧,主任,我想下班组看看,行么?”彭记者用征询的眼光看着主任。
“行啊,行啊。只怕下面潮湿、嘈杂,担心您......”主任欲言又止。
“我当过兵的,什么环境都适应过的,没事的。”彭记者坚持道。
“那好吧。我陪您一起下去吧。”说完,他们一行离开办公室,往楼下发酵组走去。
在去发酵组的路上,志军从心里佩服彭记者,他觉得彭记者工作不仅认真投入,而且作风正派,不拿不要,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新闻记者。他甚至觉得记者这个行当也是很辛苦的,不像以前想像得那样,是那种“无冕之王”的印象。人家是大报的记者,这种雷厉风行、务实廉洁、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和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值得他这个厂报的“编辑“效仿和学习。
“彭记者,注意头!”主任的喊声,把志军从冥想中唤了回来。
志军赶紧走在前面彭记者前面,引导行进路线,避开那些时隐时现的管道和阀门。
这时前面出现一个黑乎乎的人影。
“谁在那里?”主任问道。
“是我。”黑影回道。
“哦,是老王啊。今天你值班啊。”
“是啊,主任。他们是......”黑影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中年男性工人,同时他也看清了来人。
“他们是来班组看看的。这位是《江城日报》的彭记者,这位是厂宣传科的小王。”主任介绍说。
“哎哟,稀罕啊,大记者跑到我们这里来了?真是难得。这儿环境多糟啊,又闷又热的,难为你了,彭记者。”老王赞佩地说。
“王师傅,您辛苦啊,成天跟这些罐子交道。我只不过是‘大年初一翻黄历——头一回啊,呵呵。”彭记者打趣地说。
“您这都不容易了。我几十岁的人了,平生还是第一次看见大记者,何况还是这样的环境下,真是难得,真是难得。”
“王师傅,您在忙什么呢?”彭记者问道。
“我啊,在消毒呢。”
“消毒?”彭记者不解地问。
“是这样的。王师傅正在给罐子升温,罐温达到一定120度时,就可以给罐子消毒,主要是杀灭罐内的细菌什么的,为下一个发酵周期的生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控制菌种染菌,保证菌种能够正常发酵。”主任替王师傅作了答。
“哦,是这样。那么什么是染菌呢?”彭记者继续问道。
“我们边走边说吧,这里太热,光线也不好。”主任建议说。
“那好,那好。王师傅,您忙着啊,打扰您呐。我们出去了。”彭记者跟王师傅握了握手。
离开王师傅,他们来到楼梯口,这里要亮堂许多,干燥许多。
“这个染菌啊,主要是发酵生产过程中污染了生产菌株以外的杂菌。这些杂菌包括球菌、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染菌原因有几种:1、种子带菌,最多的是带球,就是球杆菌。2、摇瓶向种子罐移种时,环境不好或操作不熟练带入杂菌。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4、高效过滤器损坏失效。5、罐体、降温盘管或夹套或阀门泄漏(很轻微的泄漏都可能引起染菌)。6、补料罐染菌。7、发酵罐泡沫高,逃液,发酵液接触轴封等污染杂菌。”主任边走边说。
志军虽然进厂几年了,对于厂里的发酵生产工艺,也不是那么熟悉和明白。只知道染菌啊,种子罐啊,消毒什么的,仅限于慨念上的意会而已。至于什么叫染菌,什么叫消毒,志军心里也是一知半解,不明其里。眼前的彭记者深入基层,善于抓住细节,不明就说,不懂就问,孜孜以求,甚至是刨根问底,定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敬业精神,让志军觉得汗颜,觉得羞愧。同时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