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羽怨秦破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
【译文】当初,楚怀王与诸位将军盟约,最先攻入并且平定关中的人,可以在关中称王。当时那个时候,秦军兵势强劲,时常乘胜追杀战败的军队,诸位将军都不认为率先进入函谷关有好处。唯独项羽怨恨秦军击杀项梁,愤怒激动,希望与刘邦一起向西进军攻打函谷关。
【分析】本段说明楚国部分将领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关中对于秦国政权乃至政治战略的地缘意义,认为攻打函谷关不重要,或者说他们的是反秦意愿不够坚强。只有项羽,因为叔父被害,誓灭秦朝。
【原文】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jiào)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shuo)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卒不许羽,而遣沛公西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城阳与杠里,攻秦军壁,破其二军。
【译文】楚怀王手下的老将都说:项羽为人轻捷勇猛,破坏欲强。曾经攻打襄城,襄城没有一个喘气的人,他所攻打的城池没有不被毁灭的。况且楚国多次进攻秦军,之前的陈王陈涉、项梁都战死了。不如派遣一个德高望重的将军操持正义向西进军,号召秦国的父老兄弟。秦国的父老兄弟苦于他们的君主已经好久了。现在能够派遣品德高尚的人前往,不要侵犯和暴虐,应该可以攻下秦国。项羽不能够派遣去(攻打秦国),只有沛公刘邦平常宽厚待人的长者。楚怀王最终没有答应项羽,而是派遣沛公详细召集陈涉、项梁被打散的兵卒。于是修葺了砀郡到城阳以及杠里的道路,攻打秦军的壁垒,击败了秦军两支队伍。
【分而治之】
本段充分的体现了楚怀王“分而治之”的制衡战略。他的斗争对象,是强势凶悍的的项羽。自己的实力基础明显斗不过项羽,于是就要拉帮结派,扶持新生力量稀释项羽在楚国的影响力。他选择了貌似宽厚的长者刘邦,他的想法是这个憨厚老实的人,不会辜负自己的栽培。而刘邦呢,当时恰好是势单力薄,实力和名望不足,需要怀王的鼓励和倾斜。怀王和刘邦看似亲密无间,实则是相互利用和配合行动,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项羽。
因此,怀王先定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然后把表决权下发到诸位保守的老将手里。刘邦恰好与老将们年纪相仿,物以类聚以人群分,思考问题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很相似,不像项羽睥睨一世、目中无人,与老将有明显的思想代沟以及心理冲突。最后,在老将们的支持下,刘邦获得了直接向西进军的军事命令,远胜于项羽迂回到赵国在攻打秦国的方便。
这样的一个时间差,决定了中国历史的一些走向。刘邦以仁义为剑,顺利攻入关中诛灭暴戾的秦国,成为全楚国人民以及楚军心目中的大英雄。同时,“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百姓的人心和拥戴。后来项羽攻入咸阳,把秦国分封给头像自己的章邯等人驻守。但是,秦国人民始终知道“自己的王是宽厚仁德的刘邦”。后来韩信率领汉军“暗度陈仓”,在秦国百姓里应外合的帮助下,刘邦很快消灭了项羽在三秦地区的三个代理人,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迁移。
【楚怀王VS汉献帝】
本段说明楚怀王善于下棋,以天下为棋盘。他心里想:我熊心不能统一天下,也不能让你项羽兵不血刃、轻轻松松地成功。正是由于楚怀王的偏心和扶持,刘邦迅速积累了自己的政治资本,成为可以反抗暴秦、抗衡项羽的唯一力量。
这就像后来的汉献帝,扶持自己的皇叔刘备一样。古话说的好:“一代亲,两代生,三代无影踪”。从哪里冒出来的“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叔”啊?
但是,汉献帝发现双耳垂肩的刘备身怀大志,目光远大,又是自己的同姓,恰好是制约曹操专权、维持汉朝统治的有生力量。于是,他厚着脸皮,认了这个五服以外的刘备,坐实了刘备汉朝宗室的身份,册封他为宜城亭侯、左将军,为刘备后来忽悠百姓跟随自己闹革命、忽悠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以及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客观地讲,堂堂大汉分裂为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格局,汉献帝确实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
【楚怀王VS刘邦】
最后,请允许我假设一下。项羽没有杀害楚怀王,无赖刘邦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真的会把自己流汗流血、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拱手让给那个放牛出身的楚怀王么?刘邦会怎样对待楚怀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跟他最相似的农村孩子、明太祖朱元璋却杀死了当时的红巾军统帅韩林儿。
古人说:义帝已立,纵使项羽不杀之。下来刘邦将如何区处。天运在汉,所以项羽自杀了义帝。小人枉了做小人。刘邦因之为资,缟素发丧。君子赢得做君子。